導演徐永樹(左)及企畫呂信錡(右)以短片《消失中的看柵工》,記錄看柵工朱海同(中)的工作,獲得勞工金像獎「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圖/邱瓊玉
【本報台北訊】隨著鐵路電氣化,過去為鐵路平交道「守門把關」的看柵工變得愈來愈少,如今全台僅剩六處、十多名看柵工,今年「勞工金像獎」影片《消失中的看柵工》,即以影像捕捉看柵工「消失前的身影」,獲得二○一二勞工金像獎「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
邁入第六個年頭的勞工金像獎,共分為國際移工、一般勞工、原住民勞工、身障勞工、沒落產業文化等五大類,今年共有一百四十八部影片投稿,經過十二名評審委員評選,最後選出十一部得獎作品,昨舉辦頒獎典禮。
台北市長郝龍斌致詞表示,目前景氣不佳,正是市府拚經濟、協助勞工拚就業的時機,透過這些紀錄勞工的影像,也看到各行業勞工的工作情形,以及工作上面臨的問題等,北市府未來也會致力打造良好的勞動環境。
五十七歲的朱海同,在基隆從事看柵工三十年。朱海同表示,看柵工不僅要負責平交道柵欄開關,還得隨時注意鐵道上是否有異物,深怕不小心出人命,因此,剛入行時,壓力很大,但有時司機員、民眾經過時一句「辛苦了」,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轉個彎是晴天》則是紀錄台電工程外包工人李清圳的故事,並獲「身障勞工關懷獎」。五十四歲的李清圳,八十九年擔任台電外包商工人時,被高壓電擊,截肢失去雙臂,在太太鼓勵下,加入斗六國中育英義工隊,負責交通導護,五年來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