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一七○九)陳賴章在新莊大平原,與平埔族武灣社的「加里珍」社群簽立墾契開始,「加里珍」的地名,就在原住民與漢人簽立的墾契文獻中出現。
為了五股地區的文史、生態,世居在地的陳儀章,於一九九四年以「加里珍文史工作室」,執行五股地區的文史收集調查工作;但陳儀章認為,文化工作應集合眾人共同參與才能永續;因此除了陳儀章家人共同投入外,一九九五年他邀集廖乾杉及學校教師、地方仕紳等多人等籌備創社事宜,並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成立「加里珍文史工作社」;陳儀章表示,以「加里珍」之名作為工作社名稱,主要是有塑源而不忘本之意。
陳儀章指出,五股鄉的地形於漢人開墾時期,由五條溪谷所形成,依序為:水碓窠溪、鳳梨溪(現為蓬萊溪或旺來坑)、牛屎坑溪(現為御史坑溪)、觀音坑溪,及最長的五股坑溪(原五榖坑溪)等;而五股的舊地名,除了原住民時期的「加里珍」外,還有五谷、五榖,另外,因其地近觀音山,且長年雲霧環繞,也有「茫(霧的閩音)谷坑」等的舊地名出現,直到日據時期大正九年(一九二○)市街改正後,才將此地定名為「五股」;陳儀章強調,五股不是產業數量或土地持分之意,純粹是因地形原名及自然現象,而再以音譯命名。
陳儀章說,五股傳統產業,除了百年以上歷史的碑誌產業外,還有日據時期享負盛名的紅茶產業更是名振全台;他說,由於地形的關係,五股受到觀音山保護,綠竹筍產業也是五股地區目前重要的產業。
學理工出身的陳儀章,有感於五股地區發展快速,因此高樓大廈取代了傳統史蹟建築,而傳統產業也逐一沒落;因此,除了文史研究與推廣外,生態成為現階段的主力,因此他也輔導成立解說及旅遊的相關組織,希望成為五股居民理想的文化、生態、科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