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財經營的油漆行,天花板掛滿各式骨董,訴說父親創業的艱辛。
圖/陳家倫
【本報花蓮訊】花蓮市南京路上有間油漆行,兩代經營加起來近一甲子,油漆行天花板上吊著各式各樣的骨董,隨便一個都有五、六十年歷史,上百件骨董加起來破萬歲,近年來油漆行慘澹經營,五十三歲的黃文財仍堅持在「萬歲屋」裡訴說父親創業的艱辛。
「我家擁有花蓮縣油漆界第一輛貨車。」黃文財蹲在地上工作,講起自家油漆行的往日榮景,臉上仍有藏不住的驕傲。他指著牆上的照片回憶說,當時那台排氣量只有三百六十西西、比成人站起來還矮的小貨車,可是人人爭睹,社區孩童還會央求父親「可不可以載我一下?」
「不要小看這個名牌,已經七十年了。」黃文財指著天花板上的名牌,感嘆說道,早期台灣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懸掛戶長的名字,這樣的互信互賴今日已不復見;另一頭又拿著父親當日本兵時的水壺、便當盒表示,「這個也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店內每個物品少說都有五十年歷史,且只要有客人上門詢問,他都不厭其煩地將父親創業史從頭說起。
黃文財從二十歲就跟著父親一起為家業打拚,五年來雙親相繼過世,他才猛然發現「自己已孑然一身」。他指出,近二十多年來「溝仔尾」商圈沒落,加上財團化的影響,眼看一家家商店關門大吉,他苦笑說:「我想油漆行的日子也不多了」。但為了父親的遺願,儘管生意難做仍繼續苦撐,更將父親生前的用品、弟弟資源回收撿到的骨董拿出來妝點門面,吊滿整個天花板並布置店面,「至少我要讓人家覺得我還是很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