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媒體業者出售了旗下在台所有媒體,留下房地產。該集團起初由香港跨海西來,大舉開業,在台灣橫跨報紙、雜誌、網路、電視等多種媒體,對輿論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自這位業者宣布全面退出台灣媒體業,到數日前包裹售出在台所有媒體,一舉一動皆引起各界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這位業者在台灣樹立了好幾個里程碑。他創辦雜誌及報紙,領風氣之先,以羶腥色新聞為號召,用兒童不宜的方式呈現報導;他全面移植香港經營模式,以製造話題帶動銷售,但也導致白文正在澎湖跳海自殺;以爆料為主的報導方式在台灣報業一片哀鴻中異軍突起,更少見的營利頗豐;另一方面,他在台灣房地產交易中也有賺錢,這就顯示出該媒體大亨是一位標準的生意人,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理性的玩家」。
所謂的理性,就是百分之百以營利為目的。但媒體完全在經濟學利潤極大的假設之下經營的話,將會發生以下的情形:首先,市場競爭會導致報導偏頗,媒體為討好目標銷售群罔顧新聞倫理,捏造新聞或將新聞娛樂化,以換取市占率上升,獲得更多的營利;其次不願從眾的媒體失去市場,和一些地方性小媒體一樣,漸漸消失;長久下來市場上只剩下幾家各執偏頗立場的媒體集團,形成媒體壟斷。
最好的例子就是梅鐸的新聞集團。梅鐸由澳洲起家,集團橫跨英、美、澳,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大老闆梅鐸更是全球最有權力者排行榜上的常客。一九六八年梅鐸入主英國最大周日報《世界新聞報》,以大量駭人聽聞的文章讓該報重振聲威,接下來又將《太陽報》、《泰晤士報》納入集團旗下,使得梅鐸近年被譽為主宰英國政壇三大勢力之一;在二○一一年,《世界新聞報》被爆出非法竊聽醜聞,匆匆關閉,前員工也因濫用司法、電話竊聽、賄賂公務人員等罪行持續被逮捕、調查。這樣聲譽上的重大打擊並沒有動搖集團地位,梅鐸的媒體王國仍然在世界各地擁有極大的市占率及影響力。
對社會大眾而言,媒體追求利潤極大也不是什麼好事。市場競爭之下,媒體傳遞正確訊息的功能降低,忙碌的社會大眾很難、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分辨資訊是否全面?或是被扭曲?取得正確資訊的成本增加,大眾花時間、精力去得知事件全貌的意願當然降低,只能或煩躁、或無可奈何地被片面誤導;也有些人被選擇過的資訊激化,變得愈來愈民粹。對那些但求市場、不問倫理的媒體來說,市占率再下一城;對政府而言,民粹導致的不效率以及公共決策惡質化,對國家長遠發展更是至為不利。
因此,我們希望不管是誰接手這些公司,一定要記得堅守媒體倫理,不能純粹把報紙、雜誌和員工當成是賺錢的工具,否則台灣將會陷入相當悲慘的境地。新聞媒體比其他各行各業,更需要有社會責任,有專業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