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團體擔心,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努力拚到國中會考的精熟級,不惜讓孩子去補習。圖/潘俊宏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十二年國教推動,是為了讓國中教學正常化,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但有老師坦言,部分學生會因未來可免試升學,降低學習動力。不少家長更擔心,學生會因不用考試不好好念書,學習成效會像溜滑梯般往下掉。
為確保國中學生具備該有的能力與程度,教育部研擬國中教育會考,為學生學習成果把關。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透過國中教育會考,可了解學生學習品質,也可得知老師在課堂所教的,學生究竟懂了多少,有助於教師掌握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評量結果,也將作為幫助學生適性入學的輔導依據。
教育部規畫,國中教育會考一○三年起,每年五月選擇一周的六日兩天舉行,國中應屆畢業生都須參加,不用繳報名費。考試科目以「九年一貫課綱」為命題依據,寫作測驗則參考部分國小階段寫作能力指標。
張明文表示,會考評量有別於國中基測,區分為「精熟」、「基礎」與「待加強」三等級。「精熟」級表示學生已熟習該學科的授課內容,與具備良好學習能力;「基礎」級表示學生具備該學科的基本學力;「待加強」則代表學生還未具備該學科基本學力,需要補強。這樣的評量就是避免學生為了追求好成績,分數錙銖必較,拚命補習。
儘管教育部一再強調,國中教育會考主要是為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作適性輔導的評量工具,但國中會考已被納入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中,且比重高達三成,教育團體擔心,會有學生為了會考成績「拔得頭籌」,激烈競爭,讓升學壓力不減反增。家長表示,由於不知道高中職的入學落點,究竟落在哪裡,為確保孩子擁有入學選擇權、已有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努力拚到國中會考的精熟級,甚至不惜讓孩子去補習,「贏在起跑點上」。
強化補救教學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表示,國中基測與國中會考計分方式有別,基測採「常模參照」,由全體考生成績相互比較後得到的結果,也就是PR值,同儕間必須相互競爭,才能得到比較高的量尺分數。會考則採「標準參照」,透過事先訂定的標準評鑑學生學習等級,只要通過高標準的學生,就可評為精熟級,無法通過者則為「待加強」。
謝國清表示,由於國中會考當初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強化補救教學,提高學習成效,不同於基測的「常模參照」計分方式,照理說應不會導致「分分計較」的情況發生,但為何還有家長設法要孩子拚精熟級,原因在於教育部遲遲未公布會考的三級標準是什麼,許多學生無所適從,家長也跟著心慌意亂。
他建議,教育部應盡快公布國中會考三級標準,讓學生了解當自己學習到什麼樣的程度時就可達到精熟,哪些程度則可能是有待加強,才能讓國中會考評鑑「有所依歸」,真正將每個孩子能力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