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眾所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昨天揭曉,得主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這個組織飽受危機摧殘,但外界認為,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撕裂的歐洲大陸半世紀以上的和平,要歸功於歐盟。頒獎儀式將於十二月十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德(Thorbjoern Jagland )在挪威奧斯陸說,歐盟與其前身「六十多年來致力於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
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茲昨天說,很高興歐洲聯盟(EU)獲得二○一二諾貝爾和平獎。他說,這代表諾貝爾和平獎認同歐洲戰後和解,且這個獎將發揮鼓舞人心的作用。
舒爾茲透過推特發表聲明說:「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我們)非常感動且感到驕傲。」他說:「歐盟的重點就在於和解。這個獎將可以發揮鼓舞人心的作用。歐盟是獨一無二的方案,以和平取代戰爭,以團結取代仇恨。」
諾貝爾委員會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盟長期致力於團結歐洲大陸,獲得和平獎實至名歸。
挪威總理恭喜 無意加入
挪威總理史托騰柏格在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歐洲聯盟獲和平獎後,雖表達祝賀之意,但他仍然強調歐盟獲獎與挪威是否入盟須分開處理,因為挪威至今仍無加入歐盟的計畫。
歐洲聯盟是根據一九九二年簽署的「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垂克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現在擁有二十七個會員國。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是依照「里斯本條約」。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沼。
歐盟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制的國家,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其中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為八大工業國成員,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成員。
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國際組織,在貿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同盟。歐盟的政治體制因與世界其他大規模的國際組織不同,應把它視作一個邦聯。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一九五二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一九五八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一九六七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一九九三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盟在一九七一年至二○○七年期間,進行了六次擴大,成員國從六個增至二十七個。
頒發此獎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最高機密口袋名單涵蓋兩百三十一個個人及組織。去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由賴比瑞亞和葉門三位推動女權的婦女共同贏得。
諾貝爾獎是一八九五年依照瑞典火藥發明人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每個獎項的獎金為八百萬克朗(約一百二十萬美元)。和平獎是唯一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的諾貝爾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