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鐵特考放榜,吸引近三千人報名,錄取一百五十五人,錄取率僅百分之五,並首度有博士生錄取,六十二名碩士一同上榜。工作本無貴賤,這些碩博士未來的發展,不只引來社會的關注,其所顯現的人才培育問題更值得社會正視。
近年來經濟景氣低迷,謀職不易,雖是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工作性質須忍受日曬雨淋、付出粗重的勞動力,在第一線維修鐵道務使其順利運行,必要時還得上大夜班,且月薪尚不到三萬元,過去較少有高學歷者報考。如今,竟然有博、碩士學歷者加入競爭且獲得錄取,頗讓外界感到意外。雖然台鐵表示工作無貴賤,碩博士生能放下身段做粗重的工作,他們非常歡迎,也將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不過這些碩博士未來的發展,仍然引來社會的關注。
工作本身是神聖的,職業更無貴賤之分,工作權是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人權,每個國民都有主張工作的權利。博、碩士生願意放下身段,擔任最基層的道班工,這是他們個人的選擇,社會應該予以尊重。只是,在接受漫長的高等教育之後,卻選擇薪資不高,出賣勞力的基層工作,其背後似乎隱藏著許多必須深入探討的社會問題。
首先要探討的是台灣人才培育與人才荒的問題。台灣高等教育極為發達,不過僅二千三百萬餘人口的小島,竟有高等院校一百六十餘所,在校學生一百三十五萬餘人,每年碩士畢業生六萬餘人,博士生近四千人。雖然高教培育人才極多,但產業界卻因覓才、攬才不易而大嘆人才荒,台灣也成為全世界十大人才荒的國家。顯然的,學校的教育與產業的需求間產生了嚴重的落差,這包含了人才類別與數量、職能內涵與程度的落差,以致許多博、碩士學生的所學無法在就業市場覓得「學以致用」的工作,最後只好走入出賣勞力一途。
其次要探討的失業率的問題。根據主計處公布的八月失業率,我國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四,相較於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百分之三點二、南韓百分之三點一、新加坡百分之二,台灣失業率最高,甚至比日本百分之四點三還要高。若以教育程度區分,一○一年上半年大學生失業率達百分之五點六六,是各教育層次中最高的,而博碩士失業率也達到百分之三點三二,雖然比大學生失業率稍低,仍然居高不下。博碩士生失業主要是因多數博碩士生畢業後都想到大專校院教書。受到少子化影響,教育部已控管大專校院招生名額,大學教職已趨飽和,博碩士生也只能另覓他途了。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可區分為五個層次,依序為生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歸屬(社會)需求、尊重(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需求有如金字塔般,基層的需求滿足之後才會由下往上考慮滿足上層的需求。當許多的博碩士生在職場上到處碰壁,想要找「學以致用」的工作而不可得,為了維持自己及家人的溫飽,以滿足最基層的生存需求,即使從事最基層的勞力工作也在所不惜,這不僅透露了個人的無奈,也顯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失敗,更凸顯台灣失業率的嚴重。博碩士道班工是個人的選擇,但高教品質的提升與就業市場的改善,卻是政府無可旁貸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