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的《天下》雜誌報導: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一場「超完美」的教育風暴正在形成。預計到民國一一○年,將有六十所大學面臨倒閉的命運。另一方面,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目前台北市明星高中已經鐵定百分之百要用抽籤方式入學。
這兩相消息的對比,構成台灣十分奇特的教育景象。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須要先經過嚴密的系統性分析。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大約一百萬人口,設置一所有一萬學生的大學。比方說,土地四點二萬平方公里的荷蘭,人口一千六百多萬,僅有十四所綜合大學及幾十所高等專業大學。
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在推動一九九四教改之前,其教育體制的結構算是相當合理的。當時的教改領導人如果懂得什麼叫做「系統性分析」的話,台灣的教改應當謀求的是「質的提升」,而不是「量的擴充」。
然而,一九九四年,在所謂「自由派」知識分子的主導之下,教改集團都用非常簡單的「單向度思考」,推出一系列的教改方案,包括: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高中多元入學、九年一貫課程,這些方案都是以「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作為首要考量,而不是「追求優質教學」作為首要考量;走的是「普及教育」的群眾路線,而不是「優質教育」的路線。在政治解嚴的時代,教改運動者叫出的口號是「反集權、反權威」,所以課程要鬆綁、開放教科書、鼓勵老師自創教材;他們顯示出的精神是「反專業、反知識本位」,認為:知識是心靈宰制的工具,「我們不如拋開書本看雲去!」所以要大幅刪減課程內容,減少教學時數,即使學生程度大幅滑落也在所不惜。
時至今日,台灣的教育體制已經是百病叢生,沉痾難治。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許多大學面臨倒閉的危機,「高學歷、高失業率」,博、碩士滿街走,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也愈來愈低,產業界卻是基層人力大量短缺。怪異的是:在少數教改集團的挾持之下,教育卻不但不用系統性的分析,檢討教改造成的後遺症,反倒繼續用「單向度思考」,繼續推動十二年國教。
我要強調的是:國中小教育是必要的義務教育,大學高等教育是分科的選擇性教育,高中教育則是緩衝的調整期教育;而高中階段的教育方式才是教改成敗的關鍵。在高中階段,西方科技先進國家如以色列,都會提供學生不同深淺程度的教材版本。學生可以依「個人學習能力」,選修適合或挑戰自己能力的版本,其中包括大學水準的進階課程。提供學生「挑戰自己能力以激發其潛能」,是教育的基本原則。現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努力,一分收穫」,學生努力想考上一所好高中、好大學;教師努力要把書教好,到底有什麼不對?
現在教改派主導的「十二年國教」,仍然是採行「扁平化教育理念」,不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上下功夫,反倒拚命在「入學方式」上作文章,一心一意想要「消滅明星高中」。將來「公立明星高中」消滅之後,貴族式的「私立明星高中」必將取而代之。這樣的「教改」到底是在照顧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