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肉烤焦了為什麼不能吃?汽車品牌有「雙B」,那防腐劑中的「雙B」又是什麼?
中央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高憲明在執教的「化學與生活」核心通識課,將常見於新聞報導的化學物質,結合生活案例編成教材,讓修課的非本科系學生認識化學。
高憲明說,修這堂課的學生都沒有化學背景,一聽到化學物質就怕,一度讓這堂課程成為冷門課程。
兩年前,他嘗試將新聞報導的塑化劑、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新聞常出現的化學物質編成故事,也絞盡腦汁將課程標題趣味化,例如永垂不朽的「福馬林」、肥水不落外人田的「無磷洗衣粉」等,果然引起學生興趣。
高憲明說,化學看似艱澀,其實與醫學、食品營養息息相關,他女兒兩歲時,個子比同齡小孩矮,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血液中含「鋅」量偏低,醫生建議多吃牡蠣和豬肝可以改善,在課堂上,高憲明常用女兒照片舉例,趁機灌輸學生鋅對人體成長發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