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超過成人手掌的綠眼大守宮,在踏繽(Tabin)
野生動物保護區,食物來源非常充足。圖/林青峰
鏗鏗鏘鏘!終於晃過滿是黃土坑洞的路,來到踏繽(Tabin)野生動物保護區,踏繽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有著廣大叢林和富含礦物質的水源,因此成為婆羅洲侏儒象、蘇門答臘犀牛、髯毛野豬、麝香貓、鼷鹿、犀鳥、馬來魚鴞等許多動物的家。
「大冠鷲!怎麼那麼小!根本就是小冠鷲!」、「好小的大象喔!是象寶寶吧!」、「這裡的鹿怎麼跟小狗一樣大」……,似乎有不少動物小了一號呢!原來踏繽屬於低地熱帶雨林,藤蔓、樹叢盤根錯節,體型小有利於密林中穿梭自如,就像我們小時候靈巧地在公園裡的城堡溜滑梯鑽來鑽去一般。體型小亦毋需攝取太多食物,便可維持生理機能,可以少花點心思找食物。
而溫、寒帶或高山地區,氣溫低,動物需貯存大量脂肪禦寒,體型也大得多。例如寒帶的北極熊、溫帶的棕熊,遠比熱帶的亞洲黑熊壯碩。不同亞種的動物也會因所在環境而有體型上的差異,大冠鷲、褐林鴞及馬來魚鴞等就明顯的比台灣版迷你喔!
夜晚,小木屋傳來陣陣響亮的怪聲,既像狗叫又像蛙鳴,仔細一找居然是比成人手掌還長的「綠眼大守宮」,和家裡的小壁虎相比,根本是巨人比侏儒。
兩棲爬蟲類則與哺乳類的體型演變恰恰相反,兩棲爬蟲為變溫動物,需要外來的熱能維持生理代謝。熱帶地區溫度高,有足夠熱能支持龐大的身軀,同時食物來源充足,因此熱帶地區養育了像科莫多龍、澤巨蜥等中大型爬蟲動物。溫、寒帶地區的低溫,則較不利變溫動物生存,體型小則升溫快,生活在亞熱帶及溫帶的壁虎、蜥蜴就小巧多了;而寒帶地區溫度更低,就更少見兩棲爬蟲動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