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積水的水池,吸引水鹿群集。圖/翁國精(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宗以(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
僅僅在十數年前,人們對於水鹿的印象還是遙不可及,即使排遺、腳印在山上隨處可見,但要目擊活生生的水鹿卻不容易。最近關心野生動物保育的朋友,可能注意到媒體對於高海拔地區台灣水鹿啃食樹皮的報導,因為在野外見到水鹿的機會變多,水鹿和人們的距離似乎不再那麼遙遠。
台灣最大陸生哺乳類
水鹿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同時也是特有亞種,屬於反芻亞目中的鹿科。公鹿的肩膀可以達到一百二十公分高,加上頭頸及高聳的鹿角,往往比一般成年人還高,體重則可以達到兩百公斤。
水鹿雖然是草食動物,但食物來源不只是草,舉凡嫩葉、嫩枝、樹皮、果實、種子都是牠們的美食。目前已知水鹿會食用的植物已超過一百種,光是在玉山國家公園內,被水鹿啃食樹皮的植物就有一百三十九種。然而植物並非容易消化的食物,也無法提供非常高的熱量,因此以植物為食的動物,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進食、咀嚼和反芻。
說到水鹿,一般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鹿茸了。水鹿只有雄性會長角,因角會分叉而稱為叉角;叉角於每年冬季脫落,春天逐漸長出茸角。茸角約在每年夏末結束生長,茸皮萎縮,此時公鹿會以角磨樹,將表面茸皮磨掉,成為又尖又亮的美麗鹿角,我們稱之為硬角期,也是求偶期。鹿角是公鹿求偶、禦敵、爭鬥時的重要表徵,從鹿角的發育狀況,我們可以看出公鹿的營養狀況、優勢地位及年齡。
族群數量開始增加
根據野外觀察,水鹿幾乎一整天都可活動,且白天晚上活動比例相近,清晨五、六點及傍晚五、六點是牠們的活動高峰。水鹿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森林中間歇性積水的水池是重要飲水來源;登山客在山上留下的食物、尿液等所含的鹽分,很容易在夜間吸引水鹿聚集。
水鹿起源於熱帶地區,加上食物來源多樣,因此牠們可以適應從平地到高海拔的環境。但在人類狩獵與土地開發壓力下,目前平地並沒有水鹿存在。而在立法禁獵及各級保護區的成立之後,近幾年水鹿的族群數量開始增加。
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水鹿密度正在上升中,並且是台灣水鹿族群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顯示保育工作已見成效。雖然人類活動造成許多動物數量減少,但只要我們願意努力,仍然有機會挽回許多受威脅的物種。
文與圖/翁國精(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宗以(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