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已經在九月上旬正式獲得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授權舉辦「二○一八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
胡志強市長在記者會中公開表示:「台中市成功爭取二○一八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權,將以台北花博為努力目標。二○一○台北花博締造了八百九十六萬參觀人次的歷史紀錄,希望台中花博能達到一千萬人次,不包括土地開發效益,預估可帶來四百億到五百億元的總體經濟效益。」
這是一項令國人振奮的好消息!尤其是在台灣經濟景氣低迷的現在,適時舉辦國際性、世界級博覽會,正好可以為台灣經濟注入一劑活水,實現「博覽會富國」的創新目標。
國際性、世界級博覽會可以充分呈現全球變遷的趨勢、國家發展的願景、產業永續的藍圖、與城市未來的縮影。
台灣多年來戮力於發展經濟,創造出所謂的「台灣奇蹟」,帶來台灣社會的富庶與繁榮。然而,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與投資環境的轉變,許多謀求經濟成長的努力頻頻遭遇挫折,如工業、電力等投資案件,經常由於民眾反對聲浪的困擾,無法順利推展,嚴重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
正如同產業尋求轉型、升級而走向多元化的發展一般,台灣經濟發展的途徑也應有多元化的選擇,而舉辦國際性、世界級博覽會便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利途徑之一。
一八五一年,英國在倫敦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博覽會,邀約世界各國到英國來共襄盛舉;其後由法國承接博覽會的舉辦,連續於一八五五年、一八六七年、一八七八年、一八八九年、以及一九○○年,舉辦過五次世界博覽會;漸漸地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對於博覽會的舉辦,都表達極高的意願,希望也能把全世界邀請到他們國家裡來舉辦一次盛會。
博覽會的主旨在於藉由展示文化、藝術、科學和產業發展的成果,喚起大眾的認知與注意,以收振興產業、擴大貿易、和提升各種生產活動之效。
博覽會投資大量經費於公共建設與地方建設,這些軟、硬體的投資,除了配合博覽會展出的需求之外,也成就了一個交通、通信設施規畫完善的地區,非常適合新市鎮的發展或新計畫的推動。這些公共投資直接會影響到就業機會的增加,就以一九九二年西班牙塞維爾(Seville)世界博覽會為例,自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二年間,每年約可提供十九萬四千個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效地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繁榮、並提高生活品質。
博覽會對於經濟發展的第二個影響便是刺激內需產業的景氣。
博覽會吸引大批的外國觀光客和國內大量的消費人潮,這一股消費力將促進產業界產能的大幅提升,而服務業產值的增加幅度尤其顯著,正符合台灣產業型態逐漸轉向服務業的潮流,同時這股消費力量也會增加觀光外匯的收入,並提升國民生產毛額。
以一九八五年日本筑波萬國科技博覽會為例,日本於東京市郊區約五十公里的地點,投入鉅額經費開發「筑波研究學園都市」,並投資九百三十一億日元配合該項開發計畫舉辦筑波博覽會,會後結算總收入計有九百九十六億日元!
根據BIE的研究分析,博覽會對於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效益大約為博覽會投資總額的二點七至四倍,影響至為深遠。
二○一○年十一月六日至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台北市政府舉辦了「二○一○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後,根據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統計與分析,台北花博所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高達新台幣四百三十億六千八百萬元,大約是投資總額的三點一六八倍!
「博覽會富國論」,對台灣有利無害,絕對是一個值得推動的新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