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頭腦外包」的政府決策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2012.09.12
1005觀看次
字級

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為了準備在「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一○二~一○五年)草案暨第九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如何提升台灣的學研地位?」的專家論壇上,作「學術評鑑制度之重新設計」的主題報告,特別委請政治大學科管所吳豐祥教授作了一項研究,並在今年七月三十日邀請十九位專家學者,針對此一計畫的初步報告提供意見,希望能夠集思廣益,使這項報告更為完美。

在發給與會者的「會議資料」中指出:「我國對於具不同屬性及體制的機構之評估,也因所採用的準則並無太大的差異,所以無法呈現學校類型、領域、學門以及計畫目標的差異,而部分技職學校的教師升等審查上甚至仍僅著重論文發表,而忽略了技職學校的真正使命。再者,我國在計畫審查機制上也不夠多元,各類型審查委員的成員皆以學界為主,同時在審查委員的聘請上也不具延續性,因此,難以根據計畫的目標及成果進行適切的評估;而在許多研究計畫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遂產生評估準則過於強調論文產出的現象。再加上很多計畫成果多半缺乏長期追蹤,以致於研究成果對社會及經濟的貢獻都無法顯現出來。」

乍看之下,這份報告對這些問題似乎真的想要有所作為了。可是,細看這項「會議資料」的第二部分「國外作法」,列表比較德國、日本、歐盟、韓國、中國大陸等「國外學術評鑑」的「發展目標」、「多元面相」及「機制」,但對我們自身的情況卻是隻字不提。比方說,日本有「二十一世紀卓越中心計畫」;韓國有「南韓腦力21工程」;中國大陸有「科學技術—577戰略計畫」,我們也有「學術研究追求卓越計畫」、「五年五百億」計畫。但在翁院長的報告中,卻是「只談別人,不講自己」。這種不敢指出具體對象,避免針對現實問題的作法,怎麼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呢?難道翁院長也怕得罪主導政府相關部門的「科技權貴」嗎?

教育部曾經委託黃寬重、章英華、呂妙芬、蘇國賢等人做了一項「建立適合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發展之評鑑」的兩年期研究計畫,於今年四月底完成。這個計畫的主持人出身於中研院,章、呂二位教授目前任職於中研院。奇怪的是,翁院長的報告不僅對其機構成員的研究成果視若無睹,對國內其他相關研究的發現也一律不提,而寧可「捨近求遠」,從頭做起。

嚴格說來,學術評鑑制度的檢討和設計,應當是教育部的職責。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院長曾經擔任評鑑機構的主管,從事此一問題的研究工作,應當是駕輕就熟,當仁不讓。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也有六、七十位專職研究人員。可是,從該院的「年報」來看,該院去年所完成的十八項「整合型研究計畫」中,十五項的主題涉「課程及教學」,兩項涉及「測驗及評量」,其內容大多屬於「累積數據資料」,而不是要「解決問題」。真正屬於「政策與制度」領域的研究計畫,僅只有一項:「東亞暨華人區域義務教育政策之研究」,其內容居然也是在蒐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各地區義務教育之資料,跟翁院長發給大家的「會議資料」有異曲同工之妙!

按理說,國家教育研究院應是研究國家教育政策的「智庫」。怪異的是:政府的「智庫」不做政策研究,碰到問題就找一些「位高權重」大牌教授來承包計畫,然後再「大包轉小包」,不斷蒐集「實徵資料」,讓數據自己「說話」。結果研究經驗沒有累積,政府官員也不曉得該如何作決策。請問:這種「頭腦外包」的政府,如何可能做出正確決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