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 淺談肥胖與健康

姚建安 |2012.08.30
1590觀看次
字級

根據國內外研究,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肥胖已從過去認為的行為偏差,成為疾病的一種,乃因其會危害健康。

個人或社會都曾為肥胖付出慘痛代價,其實是近代飲食和生活習慣,營造讓人發胖的環境,避免肥胖造成健康的不良影響,必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適度、均衡的飲食。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方法來判定肥胖,BMI=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二)。目前研究發現BMI與體內脂肪組織的含量相關性相當高,被認為是評估身體脂肪量的理想方法。

肥胖發生原因乃代謝失衡,當能量攝入過多而超出能量的消耗,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沉積下來,導致了肥胖的發生。另外,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腰圍大於八十公分時,其健康危險性也增加。

體重只要減輕百分之五至十,就能大大減低過重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可使死亡率下降百分之二十。減重增加了第二型糖尿病人的存活率,發現每減重一公斤,對於BMI大於二十五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三至四個月的壽命。應在六至十二個月內逐漸將體重減去百分之五至十,並保持在這一標準。

減肥第一步,就是提高基礎代謝率,其次就是減少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所以減重的方法包括飲食控制、適度的運動、藥物的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甚至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錯誤減肥可能帶來身體傷害:自行服用減肥藥物,可能造成腹瀉而引起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腎臟的負擔,嚴重還會發生心律不整、呼吸困難、全身痲痺、腎衰竭、腦溢血,甚至突然死亡。

快速減重造成的後遺症,就是溜溜球症候群(YOYO效應),也就是瘦身的假象。某種快速減肥方法,一開始好像變瘦了,然而一旦停止,體重不但馬上恢復,還會比減重前還重,因為胖回來的都是脂肪,造成再次減肥的困難!

時常減肥會遇到停滯期,這是因為人的身體有一組記憶體,也是自我的保護機制,當體重降到身體覺得有「異狀」時,就會停住不動。所以愈常減重,碰到停滯期的時候愈多,但絕不可以放棄,持之以恆的減重努力,仍可克服的。

(作者為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