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出現高結構化的年齡層組織,患有失智症的長者也逐年增加。失智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記憶力的減退,失智症的長者往往都會告訴筆者說「怎麼辦,我都記不起任何東西了」、「唉喲,我老是忘了東西放在那裡」、「你問什麼啊?我都不知道了」。
因大腦細胞逐漸的退化死亡,造成認知能力(例如:空間感、方向感、語言能力、判斷力)不如從前,也逐漸影響長者們的日常生活功能,伴隨而來的可能有情緒低落、行為舉止異常等類的事情發生。
來參加音樂治療團體的失智症長輩對唱歌很有興趣;但,也有被家屬硬拖來上課,最後都和樂地融入這個團體;藉由他們喜歡唱歌或聽歌的興趣,引導在認知、記憶、情緒及自我行為掌控的訓練。
失智症長輩從一開始對這團體的陌生,到最後一堂與同年齡的失智長輩們互相展現熱情,最難能可貴。團體活動中,每位長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其他長輩同學影響。
雖然他們在記憶力這塊領域退化,但每位長輩所引發的退化速度不同,卻能彼此互相幫忙、鼓勵,無形中塑造團體動力與互相學習。在唱歌方面,隨著歌聲帶領大家走進時空隧道,回想年輕時的生活,並分享以前生活的點滴。
因為唱歌,因為快樂,讓這個團體產生默契;加上演奏樂器活動的設計,更進一步地進展到認知訓練、情緒及行為的控制能力,但因每個失智長輩的特性都不盡相同,在活動上,音樂治療師也會做些細微的改變與調整。
音樂治療課程可配合各種不同特性的失智長輩,即使不懂音樂也能快樂地參與,另外,音樂的元素,可將失智症長輩的情緒抒發與情感性回答做條理化整理,無形中找到自我肯定的價值,增加他們參與動機;每回看著失智長輩們開心地笑或發揮創造能力時,都令人感到驚訝、喜悅與溫馨。
(作者為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中心音樂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