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市面上高科技健檢及癌症篩檢五花八門,然而,精密儀器的優勢就是敏感度高,容易產生「偽陽性」,讓不少人須進一步接受侵入性的檢查。權衡其利弊後的結論是,造成傷害的機率可能高於偵測出癌症的機率。
目前國際癌症專家一致認為,有意義的癌症篩檢仍是傳統的方法,包括乳癌須經過臨床醫師的檢查與乳房攝影;攝護腺癌須指檢、經直腸超音波,與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檢測;大腸直腸癌與胃癌則是經糞便潛血及內視鏡的檢視;肝癌則是肝炎病史、胎兒蛋白指數的檢測與超音波檢查等。當發現有可疑的變化時,再進一步做病理切片。
醫療是一項人力、腦力密集的工作,臨床醫師、放射線科醫師、病理科醫師和檢驗技術師的專業素養及作業態度,都可能影響篩檢結果。所以,選擇篩檢場所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可信賴的專業人才及醫療團隊,而不是看它擁有多先進的儀器。
因為,優秀的專業人才為了維護作業品質,會選擇適當的工具把事情做到最好;換言之,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去操作,即使擁有最昂貴的儀器,也不一定能發揮儀器的最大功能。
台灣自從全民健保開辦後,健保給付普遍偏低,醫院為籌措更多財源,自費美容整形中心、健檢中心紛紛出現。不少人一年試一個不同的健檢中心做篩檢。也有人存著押寶心態,以為多跑幾家檢查,偵測率就會提高。
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不論篩檢是靠血液、影像或經由內視鏡檢視,關鍵在於醫師、檢驗師的專業與用心程度,才可能看出細微的變化,進而分辨出變化所代表的意義。
篩檢不是做一次就了事,一般建議四、 五十歲以後開始定期篩檢,譬如乳癌、攝護腺癌篩檢要每年做,至於大腸鏡檢查,如果沒有息肉,則可隔三、 五年再做,有息肉則要每年追蹤……。
重點是,不論哪種癌症,早期的病變,變化都很細微,往往需要比較前後的影像才看得出來。所以,做篩檢時最保險的辦法是,先用心選擇一個可信賴的機構,然後固定在同一個機構做檢查。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