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可是中國獨創的食法,於一三三八年傳入日本,之後更陸續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世界各國,歷史相當悠久。
火鍋的由來,最早記載於《魏書》,在三國時代曹丕稱帝時期,已有用銅製火鍋的出現,稱「銅鼎」,只是,當時並不流行。
二○○五年四月二十日,據《新華社》報導,考古學者從合肥一處三國時期(二二○─二八○年)遺址出土文物中,發現四、五個陶製火鍋,包括有盛放烹煮食物的容器、燃燒木炭的灶和煙囪。
依之推想,在中國先民懂得利用火並且發明製造銅、鼎、陶器後,用來烹煮食物的方法,便是最早的火鍋食法。
但,用陶鼎烹煮食物,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並不稱「火鍋」,如漢代的「鑊」與「鑊斗」、三國時期的「五熟釜」、唐代的「暖鍋」等,全具有現代稱為「火鍋」的用途。
其中,「五熟釜」因一鍋被分成五格,每格可放入一種或數種食物烹煮,煮熟後取出再調味食用,能品嘗到更多種滋味,「五熟釜」即後來的「鴛鴦火鍋」的先河,並且比後者有更多的口味。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再到清朝,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不僅在民間盛行,還成了著名的「宮廷菜」。
據說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多次游江南時,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他更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擺上「千叟宴」,準備一千五百五十多個火鍋,邀五千餘人品嘗,首創歷史上最大的火鍋盛宴。
到了清末民初,全國已發展出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
在整個火鍋演變史上,描寫得最為傳神的是南宋的林洪,他於飲食專書《山家清供》中描寫涮兔肉片過程,目睹紅色的生兔肉片,由紅色逐漸變成白色,宛似天空中逐漸改變顏色的雲霞,因此,還發明「撥霞供」一詞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