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六十四歲的張豐年身兼醫師、環保鬥士兩種身分,看診以外的時間,馬不停蹄地隻身到各地參加公聽會,蒐集資料、撰寫報告,為台灣環保問題「看診」,被親友形容成「真實世界的蝙蝠俠」,肩負「救人濟世」的任務。
張豐年周二、四、六是台中市豐原區的執業醫師,其餘時間則脫掉醫師袍,變身環保鬥士,十五年前他為了拯救住家周遭「垂榕綠色隧道」的百棵榕樹,免於被市府「剃光頭」的命運,踏入關心環保議題的領域。
初投入環保時他「一竅不通」,土法煉鋼,從瞭解問題,蒐集證據,到撰寫報告,向政府陳情,全都一手包辦,每個環保議題,他都累積「厚厚的」的佐證資料。
「一台冷氣噪音沒超標,一百台呢?過去,稽查人員只對個別噪音蒐證,不合理!」張豐年在九十六年發現《噪音管制法》裡,沒有規範集合式住宅的「叢聚噪音」。蒐集資料後,向環保署提出建言,環保署也從善如流,在九十八年修正發布的「噪音管制標準規定」,增列相關規定,被稱為「張豐年條款」。
張豐年三年前被檢查出肝癌,幸好兒子捐肝,才讓他能繼續關心環保。他指出,從環保衍生的問題包羅萬象,從空汙、噪音、水患、公共建設到國土規劃,無一不包,所以他關心的環保議題層面很廣,十五年來自掏腰包六百多萬,從北到南,參加無數公聽會,也發表許多文章,希望喚起民眾、政府對台灣環境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