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貝類 疑受諾羅病毒汙染

 |2012.06.16
112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十四日呼籲,銷售通路和餐飲業者停止銷售從南韓進口的蠔、蛤蜊、淡菜、扇貝,因為這些採自汙染海域的貝類可能受人體排泄物和諾羅病毒(norovirus)汙染。

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副組長馮潤蘭表示,已經行文至我國駐韓單位,了解當地海域汙染情況,如果確定海域已遭人體排泄物和諾羅病毒汙染,未來不排除比照美國,要求業者不要進口相關海鮮產品。

國內知名吃到飽餐廳「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件,禍首疑為南韓生蠔,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目前針對南韓生蠔採逐批查驗,其他南韓貝類則加強管制抽驗。

國人在食用這類食物時,宜盡量煮熟,不要生食。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自九日零時起,針對自南韓輸入的生蠔類產品,採取逐批查驗管制措施,經查驗合格者才可以進口。

國內生蠔進口以美國為主要來源地,南韓約占三分之一;五月至今,統計有三批共約七萬七千八百公斤生蠔自南韓進口台灣。

至於貝類罐頭,經過加熱處理後,理論上應可消除諾羅病毒威脅,但FDA仍認為「南韓進口的貝類罐頭不適合人類食用,因為這些貝類採收自受人體排泄物汙染的海域」。美國至少有四人吃了南韓進口的海鮮後感到不適,其中三例發生於去年十月,一例發生於十二月。今年尚無相關通報病例。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提醒,貝類屬風險較高的食物,容易遭病菌汙染,如果沒有煮熟或是直接生食,就可能上吐下瀉罹患腸胃炎,建議盡量不要生食。

黃立民表示,市售貝類幾乎都是養殖或生長於沿海海域,人類將汙水排入沿海,汙水裡常有排泄物,以致貝類容易遭受諾羅病毒、A型肝炎、沙門氏菌等腸胃道病菌汙染。

黃立民指出,食用汙染海鮮食物中毒,潛伏期約為一至三天,其中諾羅病毒的臨床表現,常見症狀為腹痛、拉肚子、發燒。對嗜吃貝類的民眾,他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果還是想吃生的,應該看產地來源是否可靠,而且最好不要一下子吃太多的量,以免增加感染機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