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舊金山二十七日慶祝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七十五歲,由堡壘區(Fort Point)至舊金山三十九號碼頭(Pier 39)海濱大道(The Embarcadero)沿線濱水區舉辦包括舞蹈、音樂、骨董汽車暨機車展等大型慶祝活動,晚間還封閉橋上交通,在橋上施放紀念煙火秀,吸引數萬民眾湊熱鬧。若金門大橋往後能受到適當的整修和維護,它將還能再撐一百五十年。
金門大橋於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七日開放行人通行,翌日開放通車,是當時全球最長的懸索橋。通行以來,已逾二十億車次通過這條二點七四公里長的大橋。金門大橋依金門海峽(Golden Gate Strait)命名,金門海峽為太平洋海水進入舊金山灣的咽喉。
金門大橋是世界最令人驚嘆、讚佩的人工奇景之一,為數百萬張明信片增色不少,也曾出現不計其數電影中。這項工程鉅作是在極不看好情況下進行,且遭到大力反對,施工期間更損失十一條人命。
渡輪業者和環保人士異口同聲反對建橋,許多工程師則根本懷疑,是否能在太平洋危險的海峽上興建構想大膽的跨海大橋。軍方擔心萬一戰時金門大橋垮了,可能阻礙艦艇進出灣區。
根據歷史學家說法,有些舊金山人甚至認為這座橋將毀了美景而大力反對。
《金門大橋:美國最偉大橋梁的生平與時代》一書作者史塔(Kevin Starr)表示,當時將近十年期間,有多達二千件相關訴訟案提出。他說,司法與法規上的檢驗在一九二○年代大致即已結束,等到一九三二年確定獲得銀行融資後,建造商得以迅速推動工程,採用的是早期的公私合作模式。
不過,興建金門大橋仍是非常艱苦的任務,建橋經費以如今幣值估算相當十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三百五十五億元),雖然這個構想在經濟繁榮的一九二○年代即已確立,真正破土動工時,已是大蕭條時期,當時許多人亟需工作。
而今慶祝落成七十五周年的這座橘紅色大橋,每年都吸引一千萬人次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