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飯,誠大不易,靠天錘鍊,卻真實不虛。」十九世紀中葉,亨利‧梭羅在《湖濱散記》中詳細記下他耕作的農田的總收入;二十世紀,美國中產階級聶爾寧夫婦經歷六十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後,完成影響新時代思潮的《農莊生活手記》;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有個「討山」的女農---阿寶,她寫下實現自己小小理念的《女農討山誌》。
「討山」女農阿寶曾步行、騎驢等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共一年半,也曾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單車環遊寫生七個月。她本有機會定居北歐,但卻選擇上梨山實踐自己的理想。為了學攝影更到照相館找工作,每天沖映照片、接觸化學藥劑而對此愛好心生動搖,漸漸無師自通的拿起畫筆取代了相機。
大學時代首次攀登高山,阿寶對原始山林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特別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員。
而如今阿寶在梨山租下果園,搭帳篷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農作,夜晚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她先保留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
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部分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一九六五年生於宜蘭的阿寶從自然中獲得最深的感動:「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關懷、我的學習、成長、思惟、領悟……成為討山生涯的主景。」她已在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為人間俗務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