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保署發現,台灣一年至少用掉二十八億支寶特瓶,但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原因是消費者沒有蓋回瓶蓋的習慣,以致大量瓶蓋四處流落,在台灣海灘垃圾名列前三名,海龜、海鳥、海豚等海洋動物也因誤食瓶蓋而死,瓶蓋成了生態殺手!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林愛龍表示,環保團體每個月都結合義工為國內海灘淨灘,清出來的瓶蓋數量都居海灘垃圾前五名,廢棄寶特瓶的數量反而只有瓶蓋的十分之一左右。她說,大量瓶蓋除汙染環境,最教人痛心的是,海鳥、海龜、海豚等動物常誤食身亡。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表示,國內寶特瓶年用量二十八億支,但九成五以上都回收,只不過回收的空瓶一半都沒有瓶蓋,這些「消失的瓶蓋」多半被當成一般垃圾丟棄,有的進焚化爐燒掉,有的順著排水系統流進河川或海洋。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全世界死亡的海龜中,三成死因是吃進海洋的塑膠垃圾。他和學生解剖在台灣海邊死亡的海龜,也發現三成胃裡都有瓶蓋、塑膠袋等塑膠垃圾;四月九日在阿塱壹發現一隻保育類海龜玳瑁,就是這樣而死。
程一駿常站在十字路口觀察,很多青少年手上拿著半瓶寶特瓶飲料,卻沒瓶蓋,他們沒蓋回瓶蓋的習慣,即使沒喝完,也順手丟瓶子,「顯示台灣環保教育出了問題」。
程一駿說,塑膠垃圾已成為生態殺手,除了寶特瓶蓋,海龜常把透明塑膠袋當成牠們愛吃的水母,塑膠袋塞滿了胃,就吃不下食物餓死。今年四月,新北市金山也發生稀有冬季候鳥「黑頸鷿」就因吞食兩條小小的橡皮筋而身亡。
為找回消失的瓶蓋,環保署正與國內瓶蓋製造業者溝通,希望統一寶特瓶蓋和瓶身的材質,最快明年上路。但學者認為,環保署便宜行事,當務之急是賦予寶特瓶飲料業者更大的責任,要求業者設法回收瓶蓋。
程一駿批評,環保署的方向正確,但只考慮業者利益。他認為,如何透過誘因與責任制度找消失的瓶蓋,才是正途,而課以寶特瓶飲料業者更重的責任,鼓勵民眾養成旋緊瓶蓋的習慣,才能改變現狀。
另外,環保署自七月一日起,也將要求寶特瓶商品業者改用有「易撕線」的商品標籤,業者若不照辦,將加課一成回收清除處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