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究竟成熟還是脆弱?陳光誠事件可能比南海問題更能測試得出來!
北京和華府都不願見到的「巧合」——兩件最近讓中共政權難堪的事,都跟美國駐華外交機構有關。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爆料並請求政治庇護,讓政治明星薄熙來和妻子貪腐濫權醜聞大爆發;山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逃離嚴密監控進入了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並對總理溫家寶喊話,讓五月初即將在北京登場的中美第四輪戰略對話,充滿尷尬氣氛。
王立軍請求政治庇護,美國終究沒有接受,一來華府認為王立軍的案子太複雜,其中牽涉著詭異的權力鬥爭,更關鍵的是:王立軍並非人權問題的受害者,曾任公安局長的他很可能還是違反人權的加害者。陳光誠的案子不一樣,被譽為「赤腳律師」的陳光誠,人盡皆知他長期從事為弱勢群體維護權利的活動,因為揭露山東臨沂地方官員強制婦女墮胎的行為,引起地方官員的憤怒,在二○○六年被以破壞財物和擾亂交通秩序的罪名判處四年三個月監禁。二○一○年九月刑滿獲釋後,還繼續被軟禁在東師古村的家中,妻子和女兒也同樣失去自由。
王立軍入館,引發了薄熙來事件,美國官方始終認為那都是中國黨政內部事務,至今未曾公開過問或評論。陳光誠進入美國大使館,即使美國未有協助逃亡,在清楚事件引發的後續困擾後,仍願意擔任保護者角色。
接著,是小心翼翼的應對。美國白宮和國務院至今都不願公開答覆有關陳光誠的任何問題。美國媒體說,為顧及美中關係的發展,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大陸人權議題相關政策和公開發言都相當謹慎。
白宮首席反恐顧問布瑞南,上月二十九日當天分別接受「福斯新聞網」、「有線電視新聞網」和「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訪問,主持人一再追問陳光誠的下落和美國可能的處理手法,布瑞南都拒絕評論。
美國政府對陳光誠案謹慎的態度,同樣出現在國務院發言人努蘭上月二十七日的例行記者會,她在該項記者會中曾八次拒絕回應或評論陳光誠事件。
陳光誠案發生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也增加了此案國內的敏感性,初選中的共和黨一直挑戰民主黨的中國政策不夠強硬。即將代表共和黨參選的羅姆尼發表聲明,要求美國政府採取一切措施,確保陳光誠和他的家人不會再遭起訴。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今年二月成功訪美後,對美國朝野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應該有所了解。美國對外政策中必須處理交往國侵犯人權的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價值。不讓外人干涉與中國主權有關的事務,則是北京堅持的核心價值。這兩者在中美交往的三十餘年中,是核心的矛盾。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美關係也在全面提升中,兩國之間在經貿與政治上的合作變成世界性的需要。
「擱置爭議,全面合作」在矛盾中形成了共識,成為北京與華府的默契,定期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正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如今,第四輪對話即將展開,議程中儘管有美國亟欲與北京尋求共識的敘利亞問題、朝鮮核試問題、南海主權問題和雙邊經貿問題,但如何共同善後陳光誠事件,無疑是考驗雙方是否能「擱置爭議」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