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七年前,風靡全台的電影《再見了,可魯》,人狗情深,賺人熱淚,也掀起國內視障者申請導盲犬熱潮,但台灣推廣導盲犬十年,仍有上千名視障者等不到導盲犬。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平均二千名視障者中,只有一人使用導盲犬。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視障人口近六萬人,但國內目前工作中的導盲犬卻僅有三十八隻;這和國際導盲犬聯盟建議,理想的視障者與導盲犬比例一百比一仍有很大差距,「台灣平均二千名視障者中,只有一人使用導盲犬」。
「導盲犬給了我力量!」導盲犬使用者曾雅君表示;她自從多了導盲犬陪伴後,「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改變!」以前即使有白手杖,仍然不愛出門,現在搭捷運、到百貨公司,都不是問題。
台灣導盲犬協會秘書長陳長青表示,歐美發展導盲犬八十年、日本五十五年,和國外相比,台灣的確「起步較晚」,但國內目前合格的導盲犬三十八隻,若加上訓練中及寄養家庭的導盲犬,共超過一百隻,「國際已相當肯定」。
陳長青說,早期,台灣從國外引進導盲犬,一隻訓練成本要一百二十萬元;三年前,台灣開始執行本土導盲犬培育計畫,至今已成功繁殖十三胎小可魯,將訓練成本降至八十萬元。
犬隻來源增加了,但寄養家庭卻難找。陳長青表示,國外寄養家庭須排隊等狗,「常等上一、兩年,仍一狗難求」。國內因尚未有導盲犬學校,寄養家庭審核條件較嚴格,目前全台約有七十二組寄養家庭。
導盲犬指導員張心蓉說,國內導盲犬寄養家庭必須肩負訓練幼犬「社會化」的責任,過去寄養家庭帶狗出門,常遭店家拒絕、刁難,這也是造成寄養家庭「卻步」的原因之一,但身權法已納入「導盲犬條款」,規定店家不得拒絕導盲犬進入,若勸導不聽,社會局可開出一至五萬元罰單。
陳長青說,日本目前有九百多隻「可魯」、十所導盲犬學校,台灣要達到國外水準,「至少還要努力三十年」,但他有信心地說,台灣可魯一定行得通,未來甚至要借鏡國外,將不適合做導盲犬的「可魯」,培育成為歐美最熱門的自閉症兒童輔助犬,拓展可魯「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