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佛教石窟遺產 中日合作修復

觀琨 |2012.04.24
616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適逢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日本將與中國合作保護、修復包括庫木吐拉千佛洞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佛教石窟遺址等珍貴文化遺產。日本文化遺產修復專家、國寶修理修復專家聯盟理事長岡岩太郎表示,中國需要修復的珍貴文物很多,希望今後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

十一年前,日本政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撥款五百萬美元(約四億日元),由中日兩國近兩百名專家,對開鑿於西元五至七世紀的庫木吐拉石窟進行研究和修復。庫木吐拉石窟因洪水侵蝕、自然風化等因素,內壁脫落,壁畫受到嚴重損壞,今年將首先修復,並固化牆壁土質。

目前,已整理出相關受損資料圖片約三萬張,編纂成圖片資料集,共一百一十二冊、每冊三百頁,並根據文物受損程度、生物危害、緊急整修等,分為二十一類,印製成三十四冊,每冊有五十張圖片、五百頁文字說明。今年將進一步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共同推動修復工程。

在新疆已知十餘處佛教石窟遺址中,庫木吐拉千佛洞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庫車縣城渭幹河谷東岸,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古龜茲石窟群,也是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先驅,壁畫融合了西方和中原地區文化,又有本地獨特的藝術風格。洞窟內外石崖有大量的僧侶題名、題記,以及並行的回鶻文、古龜茲文題記,是研究古龜茲歷史文化藝術極為珍貴的史料。

庫木吐拉千佛洞開鑿於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宋代。由於唐代是龜茲地區佛教的鼎盛時期,因此盛唐開鑿洞窟較多,唐代壁畫數量也最多,其內容和畫風近似中原藝術,有西方淨土、東方藥師、法華、彌勒等大型經變故事畫,呈現現實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生動畫面。

其中,第二十四窟〈降魔變〉,筆觸粗獷豪放,表現龜茲人民敦厚樸實、心胸開闊的氣概。第四十六窟〈映子本生圖〉,採用較粗的線條勾勒輪廓,內部以赭石平塗,立體感很強。第三十二窟殘存〈涅槃變〉的舉哀菩薩,線條圓潤堅實,流暢柔和,富有韻律感,是「屈鐵盤絲」式線條的代表作,彌足珍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