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部落格】 百年盪中秋 訪談尋根由

 |2012.04.18
108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宜蘭訊】宜蘭縣礁溪鄉中秋盪鞦韆活動(見圖/資料照,王燕華)流傳一百多年,但相關史料卻付之闕如,鄉公所委託學者張文義調查,昨天舉辦耆老座談會,預計以三個月整理口述歷史、蒐集資料,記錄百餘年來盪鞦韆活動的由來與演變,向縣府文化局申請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鄉長黃太平說,盪中秋,可回溯到日據時期,每到中秋節,庄民聚集在協天廟埕或廟後楓樹林,舉行盪鞦韆競賽。當時物資缺乏,比賽沒獎金,而是以衣服、褲子、鞋子、雨傘、白米等民生物資,以及應景的柚子、月餅等,懸掛在鞦韆架旁的竹竿上,當作獎品。

可惜的是,這項民俗活動,相關影像或文字記錄很少,只有前任鄉長林振盛任內編撰的鄉誌曾提到一點,而相片、錄影畫面也幾乎找不到。鄉公所因此委託蘭陽技術學院老師張文義透過耆老訪談、整理。

耆老表示,鞦韆架以超過六十年樹齡、重逾百斤的巨大杉木為主體,使用老藤古法綁製,完全不用一根釘子。鞦韆架前豎立帶有青葉的竹篙,篙頂掛著銅鈴,選手站在鞦韆板上盪到五公尺高後,還要伸足踢響高懸的鈴鐺,相當驚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