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宜蘭縣礁溪鄉中秋盪鞦韆活動(見圖/資料照,王燕華)流傳一百多年,但相關史料卻付之闕如,鄉公所委託學者張文義調查,昨天舉辦耆老座談會,預計以三個月整理口述歷史、蒐集資料,記錄百餘年來盪鞦韆活動的由來與演變,向縣府文化局申請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鄉長黃太平說,盪中秋,可回溯到日據時期,每到中秋節,庄民聚集在協天廟埕或廟後楓樹林,舉行盪鞦韆競賽。當時物資缺乏,比賽沒獎金,而是以衣服、褲子、鞋子、雨傘、白米等民生物資,以及應景的柚子、月餅等,懸掛在鞦韆架旁的竹竿上,當作獎品。
可惜的是,這項民俗活動,相關影像或文字記錄很少,只有前任鄉長林振盛任內編撰的鄉誌曾提到一點,而相片、錄影畫面也幾乎找不到。鄉公所因此委託蘭陽技術學院老師張文義透過耆老訪談、整理。
耆老表示,鞦韆架以超過六十年樹齡、重逾百斤的巨大杉木為主體,使用老藤古法綁製,完全不用一根釘子。鞦韆架前豎立帶有青葉的竹篙,篙頂掛著銅鈴,選手站在鞦韆板上盪到五公尺高後,還要伸足踢響高懸的鈴鐺,相當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