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大思想家」輩出!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五五二年十月九日,老子出世於公元前五八○年二月十五日,印度的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出世於公元前四六九年。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這些流傳千古的「大思想家」,非常巧合地,都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
如果再把時間軸放大到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會驚奇地發現,孟子、莊子、亞里斯多德等「大思想家」又相繼地來到人間!
西方哲學家尊稱「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這段期間為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軸心時代」(Axial Age),我則樂稱這段期間為「大思想家」輩出的品德年代!
「大思想家」輩出,人類文明得以升華,文化得以彰顯。
然而,什麼是「人類文化」?
「人類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什麼是「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便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什麼是「台灣文化」?
「台灣文化」則是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不論是生活方式、精神價值或是人格表現,「教育」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在台灣,對於「人格表現」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視「君子之道」。
透過「論語」或「國文」的教學管道,學生們被灌輸了一系列有關「君子」的人格標準。
譬如:「君子求諸己」、「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溫良恭儉讓」、「君子懷德」、「君子之爭」等。
「君子」已經成為台灣品德教育中的人格標竿!
搭配「君子之道」的,另有「禮儀之道」與「中庸之道」。「三道」組合,建構出台灣品德教育與文化思想的基底。
此一架構,原本堅實。
只可惜,理論與現實脫了鉤,教育理想與社會價值變了調,「君子之道」已逐漸走向「非主流」,「小人之風」似乎正在日益抬頭!
當前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正在侵蝕品德教育工程的基礎!
在選票、鈔票至上的氛圍中,一個人有品有德,雖能贏得尊敬,卻可能得不到選票,更賺不到鈔票。
因此,「無品便是德,無德便是品」,開始成為部分無品無德人士的新人格標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應邀在輔仁大學演講,談「我如何看待大學教育」,竟然特別強調:「現在的大學生念大學首要目標是『學到謀生技能』」。此一論調,雖不能說錯,但很明顯地,過於現實,過於功利!如果只求「學到謀生技能」,大學不念又何妨?
今日台灣,亟需新一代的「大思想家」來為人民「點燈」,更亟需新一代的「大行動家」來為人民「深耕」品德教育工程。
「點燈」,要點醒人民的人格思維;「深耕」,要深植人民的品德理念。
在傳統的正規教育軌道中,固然需要「點燈」與「深耕」。
而在非傳統的社會教育環境中,更需要「點燈」與「深耕」。
不論是「點燈」或「深耕」,都需要人才、經費與組織。希望教育界能貢獻人才,企業界能捐獻資源,媒體界能奉獻力量,共同為台灣下一代的品德教育做出善心、長遠的「點燈」與「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