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大思想家」安在? ——兼論當前台灣品德教育之迷思

丁錫鏞(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總製作人) |2012.04.05
2529觀看次
字級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大思想家」輩出!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五五二年十月九日,老子出世於公元前五八○年二月十五日,印度的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出世於公元前四六九年。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這些流傳千古的「大思想家」,非常巧合地,都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

如果再把時間軸放大到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會驚奇地發現,孟子、莊子、亞里斯多德等「大思想家」又相繼地來到人間!

西方哲學家尊稱「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這段期間為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軸心時代」(Axial Age),我則樂稱這段期間為「大思想家」輩出的品德年代!

「大思想家」輩出,人類文明得以升華,文化得以彰顯。

然而,什麼是「人類文化」?

「人類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什麼是「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便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什麼是「台灣文化」?

「台灣文化」則是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與人格表現。

不論是生活方式、精神價值或是人格表現,「教育」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在台灣,對於「人格表現」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視「君子之道」。

透過「論語」或「國文」的教學管道,學生們被灌輸了一系列有關「君子」的人格標準。

譬如:「君子求諸己」、「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溫良恭儉讓」、「君子懷德」、「君子之爭」等。

「君子」已經成為台灣品德教育中的人格標竿!

搭配「君子之道」的,另有「禮儀之道」與「中庸之道」。「三道」組合,建構出台灣品德教育與文化思想的基底。

此一架構,原本堅實。

只可惜,理論與現實脫了鉤,教育理想與社會價值變了調,「君子之道」已逐漸走向「非主流」,「小人之風」似乎正在日益抬頭!

當前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正在侵蝕品德教育工程的基礎!

在選票、鈔票至上的氛圍中,一個人有品有德,雖能贏得尊敬,卻可能得不到選票,更賺不到鈔票。

因此,「無品便是德,無德便是品」,開始成為部分無品無德人士的新人格標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應邀在輔仁大學演講,談「我如何看待大學教育」,竟然特別強調:「現在的大學生念大學首要目標是『學到謀生技能』」。此一論調,雖不能說錯,但很明顯地,過於現實,過於功利!如果只求「學到謀生技能」,大學不念又何妨?

今日台灣,亟需新一代的「大思想家」來為人民「點燈」,更亟需新一代的「大行動家」來為人民「深耕」品德教育工程。

「點燈」,要點醒人民的人格思維;「深耕」,要深植人民的品德理念。

在傳統的正規教育軌道中,固然需要「點燈」與「深耕」。

而在非傳統的社會教育環境中,更需要「點燈」與「深耕」。

不論是「點燈」或「深耕」,都需要人才、經費與組織。希望教育界能貢獻人才,企業界能捐獻資源,媒體界能奉獻力量,共同為台灣下一代的品德教育做出善心、長遠的「點燈」與「深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