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貢布里奇教授(左)參觀佛光山電子大藏經辦公室,由永本法師(右)介紹工作內容。
圖/人間社記者陳昱臻
【人間社記者蘇莉萍、陳昱臻大樹報導】國際知名佛教學者、牛津佛學研究中心創辦人李察‧貢布里奇教授(Richard Gombrich),應邀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擔任客座教授,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二日至佛光山進行交流座談及專題講座,亦參觀佛光山電子大藏經、編藏處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等單位,交流學術與編藏經驗,希望未來能與佛光山合作,共同規畫中國佛教研究的相關計畫。
兩度應邀前來佛光大學授課的李察‧貢布里奇教授於宜蘭佛光大學授課後,於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二日前往佛光山移地教學,繼續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學生講授佛教教理中的重要概念「業」,並有佛光山叢林學院、國際佛教促進會、佛光山國際組、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職事等百餘人參與學習。
修行真正的重點 其實在心
李察‧貢布里奇教授表示,佛陀出家最初是修苦行的,但都無法得到解脫,苦行的結果只是讓身心處於痛苦折磨中,對開悟、解脫並沒有幫助,因此他捨棄放縱或是苦行這二種極端的修行方式,選擇奉行中道,最後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禪修,因了悟緣起法而覺悟。對此,教授認為:「佛陀以他的大智慧,了解到修行真正的重點,其實是在『心』」。
貢布里奇教授提到佛陀所說的「業」,是個人行為的過程,是可以自由決定的。而這樣的思想能延續到今日,主要是符合時代環境,由於經濟與貿易往來發達,人們可以自由從事農業、商業活動,在政治上,也沒有受到壓迫,人民有較多自主的選擇權,可見得一個概念與思想是否能流傳延續,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相對於西方宗教認為生命有一個最高的主宰者,教授表示,佛教的生命觀則是無量無邊的,也可說是受到自己所造作的業力牽引,而不斷的流轉,而業的善或惡,則是依心念的清淨與否來決定,不論是善或惡的行為,若一再重覆變成習慣之後,就會成為一種性格,進而影響命運,成為一種業力。
習慣成為性格 將影響命運
他舉例說,對一個慳吝的人,一開始要他布施善財可能會很困難,但是幾次之後,當他發現其實布施並不困難,甚至體會到其中的歡喜時,善的業就會不斷增長;相反的,若是要去殺一個人,一般人會認為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果是被強迫去打仗、殺敵人,或是在某種原因之下,必須去殺人,不然就會被殺,第一次一定會感到心中無比的恐怖,但第二次可能覺得容易一些,第三次、第四次到最後變成習慣,也因此成為性格中的一部份時,就會影響命運。
雖然「業」會受到行為習慣的影響,但也不是絕對,因為最後決定行為的主導權仍在在自己,還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
既然業與人的命運如此密切,那要如何才能增長善業呢?貢布里奇教授認為,要先學習持戒,才有辦法進入禪定,進而達到淨化自心,如此才能讓善的業不斷增長,才能轉變成更好的命運。
佛寺編藏經 讚譽大師用心
授課餘暇,貢布里奇教授到電子大藏經辦公室參觀,主任永本法師為其介紹《佛光電子大藏經》的內容與特色。貢布里奇教授相當關心《佛光大藏經》在行銷方面的問題,永本法師表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編撰《佛光大藏經》的目的,在於把佛法流傳下去,因此大多數的藏經,是贈送給學校作為教學研究之用,不曾考慮過行銷問題。教授聞言,不禁豎起拇指,佩服大師為了佛教與佛法的流傳,所付出的努力與用心,他也衷心期待佛光山希望將來能規畫英譯版《佛光大藏經》及《禪學大辭典》。
在編藏處參觀時,貢布里奇教授一見到滿桌的《佛光大藏經》,驚訝的說:「從來沒想過佛教寺院能編撰《藏經》」,並好奇地詢問編撰流程,讚歎佛光山在編撰藏經時,已經做到搜集相關經論疏,並進行標點分段,以及嚴謹校勘,讓整個佛教思想脈絡更清晰、更完整呈現。
貢布里奇教授感慨的說,全世界有能力編輯巴利文聖典的人很少,且從事巴利文研究的學者也屈指可數。但他很歡喜在佛光山,看見有一群人,尤其是一群比丘尼,從事漢譯佛典的結集,因此開心地說:「在台灣,見到中國佛教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