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處北半球,夏天太陽從東北躍出,西北落下。冬天太陽由東南緩緩而上,西南羞澀而下。以此為參考軸,就能適度引藉陽光在適當的時間進到居所,避開夏日的艷陽引進冬日的暖陽。
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穫!蓋房子時,我將房子從地界線退縮了一段距離,也就是我與隔壁房子間是有一道通風巷。當初考量的是房子的每個房間都能適度的開窗讓空氣產生對流,如果一貼著地界線蓋滿,將與隔壁老房子的四十年老牆緊貼在一起,屆時,兩側將不能開窗,也可能因工程的進行誤傷了這道歲月的痕跡。考量讓隔壁老房子的牆保留現狀。
就因為這念頭,讓我擁有了這陽光的附屬品所帶來的—光與影所演繹而成的一齣劇,我稱它是「私藏的敦煌洞窟」。如果天氣好,夏天早上十點多它會現身,秋天十一點多,冬天還不知……

每每一見它出現,心情就像見到彩虹出現在天際般的愉悅。我會不自覺的停下手邊的工作,放下腦中的煩惱,所有的一切變得慢條斯理。看著它在移動……看它在變化……看著整幅畫在凝成……時而,出現小時候抓把泥土使勁兒的甩上牆,那土附著在牆上的影像。時而,像雨後屋漏痕,那是歲月。
最絕的是,我坐在地板上仰角看它,我宛如身在敦煌,坐擁世界遺蹟。約莫半個小時後,太陽角度改變,這一幕戲會緩緩落幕,時間恰好夠我為它鼓掌,然後喚醒自己。
這齣舞台劇只有光跟影,我卻著迷其中。精簡的演員,窄約的小舞台、不需複雜的舞台設備,就這麼安安靜靜的演出。
都市居住尺度的擁擠,到底是盡可能的把房子蓋滿在你的基地上,抑或細心的讓和煦的陽光、不窒礙的空氣自然流動在你的生活當中。如果你選擇把基地填滿這樣的作法,就不會發現「私藏的敦煌」。我當時雖千頭萬緒的忙,心中卻有一絲的清晰,力排眾議把這堵牆的原貌留了下來。轉換視點,享受缺陷,因緣具足了拉開布幕,自己享受,別人也受益。
雖說都市中的土地寸土寸金,要如何在這方寸之間既要滿足基本的居住所需,又得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進退之間是需要一些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