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生署近日接獲地方衛生局通報,民眾誤吃外型似芋頭的姑婆芋,和以為是山藥的大苦薯中毒案例,中毒者都在午餐後約一小時發作,所幸就醫後均無大礙,提醒民眾勿亂吃。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說,過去較少見民眾誤吃大苦薯,但一年總會接到十多起誤食菇婆芋中毒案例,若不慎吃到菇婆芋,可先喝牛奶中和其草酸鈣,減緩中毒症狀。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旭陽指出,新北市案件的中毒食物是小吃店蔬菜湯不慎混入狀似芋頭的姑婆芋莖,只有一小段,就造成二人出現口麻刺痛、流涎、口齒不清及腹痛等中毒症狀。
南投縣的五人是分食山藥排骨湯,中毒後,食物檢體經分子生物鑑定,發現「山藥」其實是俗稱白薯榔的大苦薯,其中所含的有毒生物鹼,會引發噁心、嘔吐、手腳麻、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引起抽搐、呼吸困難。
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民眾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食用後如果出現生理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