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這陣子氣候變化大,加上陰雨綿綿,難得見到陽光露臉,憂鬱、躁鬱症患者更容易情緒低落,有精神科醫師發現,控制不穩、需住院的患者也跟著增多。
春秋季節交替的時節,通常是精神疾病好發或精神症狀容易不穩定的時期。台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今年冬天接連的低溫特報,也打亂了精神疾病患者的作息調整。
尤其過年後幾波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一下熱、一下冷,氣溫波動很大,陽光難得一見,一般人都容易因為天氣濕冷提不起勁,精神疾病患者更難熬,因此心情亂糟糟,需住院患者跟著增加。
康復之友聯盟副秘書長陳萱佳也說,最近有不少家屬反映,患者不想出門、不想吃藥,整天窩在家裡「思考未來」,纏得家屬受不了,對著患者發脾氣又產生罪惡感。
方俊凱建議,下雨天仍可出門走走,看展覽、逛逛賣場等,做一些室內活動,如果待在家裡,可以看youtube跳跳瘦身操,不要窩著不動看電視。
同時把家裡當成「溫室」,白天也應點著日光燈,維持室內明亮,並開空調,維持室溫在二十二至二十四度間,讓對環境敏感的精神疾病患者心情更為開朗。
方俊凱也說,不少患者擔心吃藥的副作用會「變笨」,但服藥是穩定病情的最基本方式,可善加利用智慧型手機的鬧鈴功能,提醒按時服藥,有助於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