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間百年筆陣--師大商圈問題凸顯行政執法怠惰

陳朝平 |2012.02.28
1513觀看次
字級

資深媒體人師大商圈何去何從,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支持它繼續存在的人認為,這是台北獨特的巷弄文化,屬於文創產業,應該設法改進與保留。何況,師大商圈的蓬勃發展,多少也是市政府歷年來觀光行銷策略的「成果」。至於商圈內的居民,因為長年飽受油煙噪音、居住環境品質下降之苦,再加上商圈內餐廳商家多半是違規營業,屢經檢舉市政府卻充耳不聞,早就心生不滿,累積多年的憤怨一旦爆發,絕無妥協的可能。左右為難的市政府,最終祭出了「依法行政」的法寶,根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附條件允許使用核准標準」住宅區內八米以下巷道不得經營餐廳、六米以下巷道不得經營零售業、服飾業的相關規定,勒令商圈內違規營業的商家吹熄燈號。

問題是,如果市政府真的要求違規營業的商家停業,那麼,幾乎師大商圈內的每一家商家都得停業,師大商圈勢必成為歷史名詞。不僅如此,市府這個政策,若是一體適用於其他住宅區的商圈,如永康街、通化街等,台北市的夜市文化和巷弄美食,勢必消失殆盡。

師大商圈的爭議,其實凸顯了多年來行政與執法怠惰的積弊。

不錯,住宅區內八米以下巷道,依法不能開設餐廳,不過,師大商圈的餐廳,都會開立發票,表示這些餐廳都是合法營業的,既然八米以下巷道不能開設餐廳,何以都能合法取得營業執照?市政府在發給營業執照的時候,難道不需要實地查核嗎?而稅捐稽徵處在核准商家使用統一發票時,是不是只問有無營利事業登記證,完全不考慮這登記證是怎麼來的? 稅捐稽徵處為何沒有發揮「勾稽」的功能,確實查核?或者,稅捐單位只管課稅,管你合法不合法?也難怪商家憤憤不平——合法繳稅,卻未受到保障。

令人不解的是,餐廳申請登記設立時,負責發照的機關,是否需要派人查核?是不是應該等到餐廳通過消防安全及環境衛生檢查後,才發給營業許可?如果餐廳沒有申請登記,當地的里長和派出所何以不聞不問呢?如果鄰里長及當地居民確曾檢舉違規不法,而職責機關卻不聞不問,試問,這豈不是行政與執法的怠惰?

好吧,八米以下巷道不能開設餐廳,是考慮到公共安全的問題;那麼,難道在八米以上巷道內開設餐廳,就沒有公共安全的顧慮嗎?其實,不論是在巷道內還是在鄰街大馬路上開設餐廳,市區內最常見的景象就是餐廳廚房儲藏室等後勤部門,通常都占用了後巷或是防火巷;而餐廳的排油煙機出風口不是直接接入下水道,便是直指樓上鄰居的後陽台;凡是住商混合大樓的一樓有餐廳進駐的,樓上住戶不但要飽受油煙之害,大樓的管道間、汙水下水道往往沾附了黏黏厚厚的油垢,甚且成為老鼠孳生的溫床。換言之,不僅有消防上的公共安全顧慮,也有環境衛生與噪音汙染的問題。這些問題,政府官員究竟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有沒有認真的執法過?

其實,這種行政與執法怠惰的現象,在我們生活周遭隨時可見。譬如,龍山寺商圈遊民與站壁女郎流竄,多年來從未見哪一個公務機關提出過解決方案;知名的連鎖藥妝店、服飾店將貨物堆積在騎樓販賣,從不見警察取締;在執勤中的交通警察明明看到了駕駛人逆向行車、或是紅燈右轉,卻視若無睹;夜市的入口,衣衫襤褸的殘疾人,趴在地上叩頭如搗蒜地乞討,從來不見任何警察或社工人員上前關切,或是跟蹤調查幕後是否有不法集團操控…更可怕的是,即使有熱心的公民向有關機關反映問題,得到的回覆永遠是敷衍式的客氣,而非問題的解決。

公務機關長期來的行政與執法怠惰,使得守法者憤憤不平,使得玩忽法律的人愈來愈多,更造成了公民意識愈趨冷漠。這些,都不利於市民參與和市政發展。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師大商圈熄燈,市民參與的熱情也將熄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