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土面」,也作「灰頭土臉」。原指頭臉皆被灰土所汙的骯髒相貌;於禪門中,則用以形容修行者悟道後,為度化眾生而不顧塵世之汙濁,甘願於群眾中隨機應現各種的化身,與「和光同塵」之意略同。
典出《碧巖錄》:「若不出世,則自視雲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雲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此乃說明個人修行有成後,仍須入世濟眾,隨緣應化救度,畢竟身處世間,為了能同其塵和其光,有效度化眾生於無形,須如佛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引導攝化眾生學習佛法。
其中尤以「同事攝」,以平等的身分,與眾生立處同一立場,共同做事,才能以同理心感受眾生的憂悲喜樂。即如維摩詰居士,入王公貴族或士農工商中,就作王公貴族、士農工商事,方能化導他們。故此處言「灰頭土面」,即指隨緣度化應現種種化身,自心仍能清淨用功修行,可謂世間和出世間融為一體。
又如《法華經‧普門品》列舉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都是為「方便」度眾而化現如梵王身、居士身、婦女身、童男身、夜叉身等等。因此,有問「如何是清淨法身?」答案便是「灰頭土面」。
禪宗提倡隨緣任運的修行方式,則是灰頭土面的另一層含義,將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屙屎撒尿」,都視為佛法。
《景德傳燈錄》裡有一段公案,提及修道上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睏來眠。」只因一般人多是:吃飯時無法好好吃,種種計較度量;睡時不能安心睡,心思千迴百轉。故言只須照顧好日常生活之事,便是最大的修行。
另外,灰頭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如《五燈會元》:「個漢灰頭土面,尋常不欲露現。」
然現今提到灰頭土面(臉),卻含有顏面無光,或蓬頭垢面、不加修飾之意,甚至奔波勞頓的樣子。如說「瞧他灰頭土臉的樣子,準是被老闆訓斥了!」或說「看他一付灰頭土臉的樣子,彷彿趕了幾千里路似的!」也引申為晦氣相,如《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晁大捨送了珍哥到監,自己討了保,灰頭土臉,瘸狼渴疾,走到家中。」但此中的衍繹,已少了禪宗「和光同塵」的菩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