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 脫化古諺為今諺

陳玉慶 |2012.02.15
1097觀看次
字級

所有流傳不朽的俚諺,都是各民族的金玉良言。它們的產生各有其時代 、歷史、地理、語言、物產、風俗習慣等等的背景,歷經千錘百鍊而流傳下來,成為益世矯俗的通俗靈活的教材,所以西諺有云:「諺語是一個民族思想的精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口眾多,諺語的累積極為豐富。在這些俚諺之中,有相當數量,是後人套框於先賢的精諺,而成為當代口碑的。

正如宋代周守訓《古今談.自序》中說的:「摘古人俗語,又得近時常語,雖鄙俚之詞,亦有激諭之理。」清代翟灝在《通俗篇.識餘》也說:「古籍之語,今有多祖其意而變其文者。」他舉了許多例子,諸如:

《淮南子.說山訓》:「夫屠者羹藿,陶者用缺,匠者處狹廬」,意思是說屠戶用豆葉或野草煮湯,製陶器的人多用破碗碟,土木工匠住窄小的屋子,而今變之曰「賣油娘子水梳頭 ,賣肉兒郎齦骨頭」;台諺則說「賣磁食缺,織席睏椅。」

《淮南子.說林訓》:「訾我貨者,欲與我市。」今變之曰「憎嫌是買主」。並引明.楊慎《古今諺》:「褒彈是買主,喝采是閒人」為佐證。

《抱朴子》:「食毒中(殺)蚤虱,則愚甚也。今變之曰:「吃了砒霜藥(下毒)老虎。」福建莆仙地區則說:「食砒霜透(誘毒)狗。」

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曾引述了一句俚諺,曾經流傳一時:「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此諺正是脫框於《聊齋誌異.秀才驅怪》篇:「自是怪絕。後主人宴集園中,輒笑向客曰:『我不忘徐生功也。』」文後異史氏(即作者蒲松齡)評之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狸就是貓,雄是稱雄的意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