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歐洲火車行 行前先規畫 照路徑尋訪

沈佳惠 |2012.02.11
1520觀看次
字級

行前先規畫 照路徑尋訪

由於先前小K爸曾在英國讀書,並應聘在德勒斯登工作多年,在德國人耳濡目染下,我們一家三口每回出發去旅行前,也學會了做計畫。如今雖然已回到台灣科學園區工作,仍深深懷念住在歐洲的六年多裡,曾多次計畫並完成的親子旅遊。

每次親子遊,我們都會鉅細靡遺的想辦法,把大致想要走的行程訂好,每個點要多少時間、中間的交通要怎麼銜接、旅館之間的移動路線……等等,都在出發前全部搞定。

在小K還小時,我會在網路上找出即將入住的旅館、和要拜訪的地方或博物館,先給他看過,然後告訴他位置大致在哪裡,然後再一起依照著這樣的路徑尋訪。

在所有大小遠近的旅行中,我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就是搭火車去旅行。

搭火車 趣味無窮

從小K每次看到火車,就指著大叫:「喔!你看,火車耶!」直到現在邊拿著地圖邊和我們研究,這是一種真實的成長過程,一種感官與聲音的體驗,不是書本裡的文字所可以傳達和體會的。

德國孩子從小就不斷接受著保護地球和環保的概念。而我們家因為旅居德國不算短的一段時間,無形中也落實了少開車的習慣。因此不管上學或是旅行,公車和火車就成了我們最佳的代步工具。

我們家離小K爸上班工作地點很近、離小K的學校也近,附近又有公車、電車、火車,還臨近機場等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因此我們根本不是很需要車,所以我們也就習慣旅行時都搭火車。

現在回到台灣,我們還是過著沒買車的生活,騎單車、機車、搭火車公車等等交通工具代步。雖然不怎麼方便,但是我仍然不想讓孩子在德國所學習到的「保護環境、少開車」理念,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所改變。

邊前進 邊說故事

小K從小就喜歡搭火車。我想這大概是從很小開始,我們就帶著他搭火車旅行的關係吧,在小K的旅行印象中,火車是很重要的一環記憶,火車旅行,不但舒適安全,還可以大致事先排好所有的行程、訂好所需的長程車票,讓旅行中「行」的部分,暢通無阻。

除了希望落實環保概念之外,火車旅行既平穩又舒適,當火車緩緩移動,就開始有了旅行的感覺,從大城穿越小鎮,再到另一個國度,每一個城鎮每一個村,都在我們眼底經過,而緩緩駛過的火車,也總是訴說著每一個大城小鎮不同的故事。

曾經在火車經過瑞士的時候,我告訴小K一個在瑞士家喻戶曉的英雄「威廉‧泰爾」的小故事:

威廉‧泰爾是瑞士家喻戶曉的英雄,他原是烏里州的一個農民,當時的統治者哈布斯堡王朝,在當地實行暴政,新任總督葛斯勒在中央廣場豎立柱子,於柱頂掛著奧地利皇家帽子,並規定居民經過時,必須向帽子敬禮,違者將遭到重罰。

當時威廉‧泰爾因為沒有向帽子敬禮而被捕,葛斯勒要泰爾射中放在泰爾的兒子頭上的蘋果,才釋放他們,否則兩人都會被罰,結果泰爾成功的射中了蘋果。

陌生人 學習互動

長久以來的旅行中,有不少與人接觸的機會,有時遇到一些旅行者、有時則是遇到一些當地人,與他們接觸,偶爾擦出不同的火花,尤其帶著孩子旅行時,還可以從與陌生人的互動中,讓他們學習溝通、應對與辨識情況的方式。

除了感官上的體驗,人文的體驗也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應對進退。尤其與不同人的接觸、判斷陌生人意圖的經驗,更是需要觀察與累積,火車旅行也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方便性。

有一次,我們搭上了奧地利往湖區的火車。在車上遇到一個魔術師,很喜歡小孩,看到小K就問他:「你從哪裡來?幾歲?」

接著又問:「你喜歡變魔術嗎?」小K點點頭。

這個魔術師就這裡摸摸、那裡搓搓,竟然變出了一個歐元銅板,小K開心的拍手.說:「你好厲害喔。」

魔術師笑笑,把一歐元留給小K作紀念,沒幾站就下車了。小K興奮的拉著我們說東說西,直問我們:「他是怎麼變的?他是怎麼變的?」霎那間對魔術充滿了興趣和想像。這是個有趣的小經驗。

優惠票 兒童專屬

火車上遇到的人和故事,永遠新鮮、也永遠說不完。我想這也是搭火車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吧。

小K喜歡搭火車還有一個小原因,在德國的火車上,有一種給小朋友的「特別優惠」,就是車長來查票時,會從他的口袋中拿出一張特製的、印有圖案、專門給小朋友的可愛車票,車票上可以填入搭火車起訖的車站名稱、搭乘的日期和時間,車長還會煞有其事的為孩子蓋上驗票章,感謝他們搭乘。

所有的小朋友拿到這樣的一張車票,都開心得如獲至寶一般。這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機會教育:上車就是得買票的,沒有人可以例外。長大後孩子也就不會不買票就上車了。(在歐洲搭火車,六歲以下的孩子是免費的,車長給的車票,只是一種趣味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他和大人一樣有票。)

那麼車長會真的要家長拿出孩子的證件,查證他是不是六歲以下嗎?答案是:不會。這是一種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也培養孩子誠實的精神,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謊,那就是一種最差的示範。

愈早計畫 經費愈省

在歐洲,由於度假風氣的盛行和移動的往來頻繁,所以大部分的機票、火車票都是愈早買愈便宜的,這不但鼓勵大家為自己的生活做計畫,也可以讓收入不高的家庭,及早蒐集資訊,並且也有機會到處旅行。我覺得這一點十分值得鼓勵。

以往 在台灣的旅遊經驗,總是要到行前一周才能幾乎定案,匆匆忙忙,旅行變成一件難以放鬆的事,說不定在出發前一天,還要工作到很晚,完全沒有旅行的心情。如果可以及早規畫,也讓孩子共同參與行程內容的討論,這可比拿本書讓他K半天來得有趣呢,又可以有計畫的節省旅行經費。

這和台灣人喜歡自行開車出遊的習慣,有很大的差異性──開車容易製造空氣汙染,也壓縮了旅行的時間。根據我們的經驗,在台灣開車出門,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塞車。目前在台灣已經有觀光列車的行駛,但似乎還是不夠方便,尚未能成為大眾出遊的首選。

德國的巴士、火車,很多都開始以電為主要的動能,這是為了減少空氣汙染,因此搭大眾交通工具旅行,是比較環保和先進的觀念和做法。我們在歐洲生活與旅行的期間,大眾運輸工具和單車,已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

鐵道行 遍留足跡

在城市間旅行穿梭時,我們的交通工具,會從火車換成地鐵和電車,城市的地鐵,不論是柏林、慕尼黑、巴黎、倫敦、維也納……都有我們全家的足跡。隨著年齡增長,小K的語言愈來愈精進,也加入了我們討論地圖的行列,小K學會看地圖、看地鐵圖,還會幫忙找路(因為他識字了),而且有時候,他的方向感竟然比我們還好,反而不太需要擔心他會迷路。

就這樣,我們愈來愈喜歡搭火車穿越每個國度的旅行方式。這是歐洲、日本等鐵道發達的國家,所流行的旅行移動方式,除了可節能減碳、看到不同旅行風貌以及風土民情,也提供了全家人一個舒適難忘的旅程。

這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旅遊中,有著我們許多的記憶。每當火車尖銳的聲音畫過天際,總有一陣莫名的親切感。我們曾經搭著火車,穿越過台灣的大城小鎮、穿越過歐陸的山丘與湖泊,跟著蒸汽火車的汽笛聲,七七擦擦的啟動聲,彷若穿越時空,回到還是用煤發電的時代。



本文摘自《旅遊是最好的教養》凱信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