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配合國中小與幼稚園教師課稅機制推行,今年起,班級導師費用從每月二千元增為三千元;有老師反映增加導師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對於改善導師班級經營負擔的助益「有限」,根本之道應從增加人力編制與行政支援做起。
教育部表示,因導師費提升,今年教育經費多出十四億元,所增經費將從教育部既有預算支出。儘管教育當局希望藉增加導師費,改善導師帶班負擔,但不少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表示,班導師面對班上幾十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承受壓力與付出心力,非外界所能理解,光增加導師,不見得就能改善現況。
「當局應從提升行政支援著手,才能有效提升班級經營成效」,全國教師總工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班導師的責任就是做好班級經營,但若想帶好每個學生,不只導師用心,還得仰賴良好的行政支援才行。他以輔導學生為例,除了靠導師外,也需要結合專業輔導人力。就目前教育現況來看,並非每所學校都具備足夠的輔導資源,以致不少導師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
擔任班導師多年的陳老師表示,隨著教育模式日益多元,現在的導師也須投注更多心力經營「親、師、生」關係,不少父母利用下班時間,與老師討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問題,一談就是一小時,對已經上課一整天的導師來說也是不小負擔。
北市老松國小校長簡邑容表示,國小是包班制,當班上學生有狀況發生時,第一個站出來處理的是班導師,一位導師要同時處理許多學生的不同狀況,日積月累,難免會心有餘力不足,這些問題並非增加導師費就能改善,治本之道還是需要挹注人力支援,才能讓班級經營資源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