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澳洲的高巴柏迪(Coober Pedy),是土著單詞「kupapiti」的英語發音,意為「洞裡的白人」。像它的名字一樣,四十五個以上的民族組成的三千五百個高巴柏迪人,大多數生活在地下的洞穴房屋裡。
這種居住方式源於這裡著名的蛋白石(Opal,又名貓眼石)採礦業,礦工利用開採後的洞穴直接打造成住家,以避免地面惡劣的沙漠氣候環境,蛋白石洞穴舒適且冬暖夏涼,隨後便有了現在的地下旅館,地下博物館、陶器商店、蛋白石店和地下藝術畫廊,和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地下教堂。
高巴柏迪被譽為「澳大利亞和世界的蛋白石之都」,蛋白石第一次在這裡被發現是在一九一五年。一九二○年,正式命名為高巴柏迪。
數千年前,澳洲土著在這裡遷徙,但都沒有發現。一九一七年,大量的建築工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來到這生產蛋白石的地方,引入了在地下挖防空洞的居住方式。
二十世紀六○年代,大量的歐洲移民來此尋寶,使得採業飛速發展,高巴柏迪也被發展成一個現代的礦業城市。蛋白石礦工喬納森說,在高巴柏迪,任何人都可以開採蛋白石。你只需要有一塊地,每平方公尺約需要六十歐元(約台幣二千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