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廣為人知的作家米奇‧艾爾邦,出身猶太家庭。在長大離開猶太社區後,一度讓信仰離開了他的生活。
直到一次,重遇教會的老拉比,老拉比請艾爾邦在他死後為他寫祭文,開啟了他與老拉比長達八年的對話,更令他重新了解信仰的意義。
在艾爾邦採訪老拉比的同時,認識了一位基督教牧師柯文頓。牧師曾走了一大段歧路:從打架、盜竊開始,到進出監獄,更以販毒維生。一次窮途末路卻又安然脫險,毅然改邪歸正。
由於自身的經歷,即使是偷雞摸狗的流氓,只要肯進教堂,柯文頓牧師都不排斥。一位同樣也從歧路回頭的會眾提醒艾爾邦:如果你一直都得到行善的機會,一旦做了壞事,就讓上帝失望了;有的人得到的都是作惡的機會,要是終於做了一點善事,上帝就會很高興。
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終生行善的老拉比,以及改邪歸正的牧師,令艾爾邦醒領悟到自己的「優秀」,其實只是比較幸運而已,不應因此自命不凡。
從佛教的觀點看,今生得到的機會,固然深受過去的行為影響,但如果也能在逆境中堅持作一點善事,不只能令佛陀歡喜,更能讓善緣輾轉增加,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