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海中貝類是陸生貝類最早的祖先。陸生貝類一開始還需生活在潮間帶半乾半濕的環境,然後逐漸離開潮間帶,進入乾濕分明的陸地。隨著演化過程而出現兩大類的軟體動物:有殼的通稱為蝸牛,無殼的則稱為蛞蝓。

在台灣我們最常見到,也是數量最多的有殼蝸牛,就是俗稱「福壽螺」的外來種非洲大蝸牛,這種非洲大蝸牛繁殖迅速,對台灣生態環境和原生物種的破壞性很大。
另外一種有殼蝸牛是形似扁三角錐鐘的台灣大山蝸牛,牠是台灣北部山林間常見的前鰓亞綱蝸牛。
牠的迷人之處,就是殼表上複雜的茶褐色彩紋,有時是規則的波紋狀,有時是暈染的斑塊狀,配上體螺層周緣一條黑褐色色帶,幾乎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各螺層的縫合線明顯、螺層圓凸、殼頂較鈍;殼螺層在螺旋到次體螺層之處逐漸膨大,且周緣圓滑;軟體呈灰黑色,細長的一對觸角顏色較深。
台灣大山蝸牛因彩紋特殊,所以在野外會有人撿拾把玩,相較於人們對「福壽螺」的厭惡,這種「MIT」的陸生貝類顯然境遇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