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青年請女友吃飯,每次問女友點什麼菜,女友總是說「隨便」、「沒意見」、「你點就好」。年輕人揣摩女友的喜惡,和跑堂商量,總算把菜單敲定,心中暗喜,女友一定會感受他的體貼用心。
菜上桌,女友卻皺眉不動筷子。年輕人殷勤為女友挾菜,女友搖搖頭,說「太油了!」。年輕人再挾另一道菜,女友還是搖頭,說「鹹的東西我也不吃!」年輕人心想,甜點女生應會喜歡吧!女友還是皺眉說「我怕胖!」
場面尷尬,不歡而散。年輕人想如果女友能明白表示,為了健康著想,不吃高油高鹽高糖「三高料理」他就會點清淡的「三低飲食」,這樣不是皆大歡喜,女友為了客氣「客從主便」,卻壞了大局。
人與人來往,常聽到「隨便」、「沒意見」,往往使另一方不知如何是好。其實「沒意見」往往意見最多,「隨便」則是「最不隨便」。
國人講求謙虛,多聽少講少發問。一旦到了開會場合,只見滿堂「聽眾」,少有人發言,私低下卻意見多多。開會就是為溝通,如果都是「隨便」、「沒意見」,如何交流?
佛光《菜根譚》說,凡事有意見就有參與,有參與就會關心;團體中最可怕的莫過於「局外人」。「隨便」、「沒意見」就像「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