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音樂劇花2億 藝文團體申請補助難又少 津貼CPI化 有些未納入 資源分配不均 執政大忌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因國慶音樂劇「夢想家」爭議請辭,而原本要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調整的社福津貼,引發老農及弱勢族群不滿,政策也急轉彎,一次調足包括老農津貼在內的八項津貼,以後才CPI化。
這兩件事撇開選舉考量,都凸顯了執政者必須嚴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相對剝奪感問題。
建國百年晚會音樂劇「夢想家」,兩個晚上燒掉兩億多元,先是被專業劇作家批評為毫無藝術價值,後被在野黨批評花費太貴,緊接著藝文團體紛紛批評政府資源分配不均,其他藝文團體想向文建會申請幾十萬元的補助,寫案子寫得要死,還不一定能過關,「夢想家」卻限定招標,有圖利特定人士之嫌。
雖然盛治仁說,藝文團體補助預算已比過去增加不少,年薪百萬的家庭花一千元慶祝一下生日也是應該,然而,如果年薪百萬的家庭裡還有人餓肚子、吃不飽甚至吃不到,恐怕會對那一千元的慶生費用憤怒,覺得有一千元慶生,為什麼不買點實際的食物餵飽我們?
況且,特定團體與其他團體(通常是弱勢團體)的差別待遇,讓原本已苦哈哈的人更不滿,為什麼政府每年放一堆焰火沒引起民眾批判,「夢想家」卻讓藝文人士不滿,很簡單,直接而明確的相對剝奪感,傷害了平日很難申請補助的藝文人士。
津貼的問題也是一樣,以CPI定期調漲所有津貼,建立制度避免每次總統大選就被炒作的作法,及政策改為一次調足再CPI化,絕對正確而且值得肯定,但也有相對剝奪感,為什麼榮民不用比照使用CPI、軍公教可加薪百分之三,而且齊頭式的加薪讓薪水愈高的人加得愈多,底層百姓仍有相對剝奪感。
台灣雖然國債不少,但相較於世界許多國家,財政相對穩定,所以不是沒錢,是患不均,當政府單位不想給錢時就推說沒預算、經費,但當政府單位想花錢時,寧可舉債也要花下去,如此雙重標準,對弱勢團體及分不到湯的民眾,情何以堪?
加上制度化反而有人領得少,大概沒幾個民眾會因建立體制開心,目前仍有些補助(津貼)未納入CPI化,資源分配不均是執政大忌,政府必須檢討。
窮令(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