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無法到居家附這幾天正是台灣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學生們應該開開心心的踏入校門準備上課,可是卻有一群小學近的小學就讀,被迫轉到離家甚遠的學校上課。因為,今年有三十五所偏遠地區的迷你小學被迫廢校、走入歷史。
實際上,十年來台灣已經廢、併掉近百所的迷你小學,近萬個學生無法在離家最近的學校念書,而要花費二、三個小時的路程到他校就讀,讓這群位居邊陲地帶的「台灣之子」只能感嘆上學好難!
在中央政府為了節省教育支出的策略下,各縣市政府就順水推舟的開始大規模裁併偏遠小校,讓原本占各縣市高達近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國民教育經費支出能省就省。台灣的國民教育經費是由地方政府自行負擔,在人事成本過高的情況下,一些財政拮据的地方政府實是苦不堪言,所以看到政府有意併廢迷你小學,再廢一校就可以省下六百至一千萬元,當然立即施行。
台灣迷你小學所處的位置大部分在偏遠地區,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這是再次剝奪原本就屬弱勢族群的學生受教權,未來將會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也會讓國家付出更多的成本;有些學者則指出,只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對被整併的小校學生相對地也有好處。
基本上,我們認為此一現象可以讓我們好好的去思考幾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如何解決財政拮据的地方政府在國民教育經費預算支出過高問題?國民教育的美意,是希望國民可以不必負擔過高教育支出下,享有基本的受教權與全國同一的教育品質。可是在地方政府無力去負擔國民教育的經費支出時,就會造成國民教育品質的下降;同時也造成國民教育的城鄉差距,使教育品質呈現兩極化的落差。
對於此一問題,我們認為可以修改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相關的法令,不要讓地方政府全力去負擔所有國民教育的經費支出,中央應該讓對財政困頓的地方給予更多的經費補助。
其次,可以針對目前流浪教師過多的問題,草擬公費教師至偏遠地區服務的相關辦法,以長期簽約的方式留住教師,並也可以節省人事成本,減少地方的預算支出。或者也可以用長期代課老師的方式,節省人事退休成本,讓這些流浪教師有課可上,也讓這些小學生有校可讀。
最後,要從偏遠地區人口外流的經濟問題去著手:雖說廢除迷你小校是教育問題,但其背後卻是經濟因素使然。有些學者認為留住學校未必就能留住人口,因為這是經濟面的因素,所以若能夠改善當地產業結構,再創地方就業機會,讓地方可以留得住人,自然就有學生,就不會被廢校。
如果,從反方向的思考,乃是以創造偏遠地區「明星學校」的模式吸收想就讀的學生,也就是提供偏遠學校最好的師資、最佳的教育設備與資源,就會有人想遷來就讀,人口就自然匯集,則何須廢校呢?
總之,只要政府當局不要過於功利,並且用心的考量這些偏遠地區學生的受教權,則重啟偏遠地區迷你小學的大門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