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彥青(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專案支援處工程師)
近來,「個資遭駭」、「個資洩漏」的公安事件已成家常便飯,網路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有社群網站發生因網站隱私權設定問題,用戶的個人手機號碼居然直接曝光在其他用戶使用頁面上,不但如此,還被網友踢爆即使在用戶登出後,仍持續祕密追蹤用戶參與的網路活動行為。也有因網路購物資料遭詐騙集團利用,冒網站或賣家商場之名,以誤設分期付款為由,要求被害人依指示操作ATM解除設定,最後匯款至人頭帳戶進行詐騙的事件。演變到最後,甚至發展出更誇張的新聞事件:網友玩線上遊戲「愛情公寓」遇交友陷阱,替女贖身,實遭詐騙利用,這些都是因為個人資料遭竊而造成的影響。
在實體與網路世界密不可分的現實世界,網路的確帶給我們不少的便利性,也因為這樣緊密的連結,所以無時無刻都在填寫與留下個人的基本資料,增加曝光的機率。例如:企業為進行各種行銷活動,會透過各式方法及管道蒐集個人資料;政府機關、電信公司、金融機構或是醫療院所等場合,為了確認或申辦各項業務,也都需要填寫與留下各種個人資料。百貨公司周年慶,填寫資料參加滿額摸彩、大賣場舉辦消費者滿意度問券抽大獎等活動、網路申辦加入會員後可提供免費網路服務、臉書(facebook)在做網路朋友連結認證確認、玩線上遊戲、線上購物及網路拍賣等,遇到以上的情況,都有可能讓您因為一時的誘惑與興奮,不假思索的留下個人的寶貴資料。但是,您是否認真的思考過以下問題:
我的個人隱私資料可能被儲存在不只一個單位檔案裡?
我的資料會被儲存在哪裡?
別人如何使用我的資料?
哪些人看過我的資料?
我的隱私是否有受到保障?
記得喔,保護個資必須從小地方做起,提醒您:
一、生活中如需要填寫個資時,只填寫必須填寫的部分,不要輕易洩露會危害自身安全的資料。
二、於網路行為上應留意網站是否有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宣告,並且了解網路如何蒐集您的資料,如何與第三方分享、使用您的資料。
三、如果能用化名就用化名。
四、在填寫資料時,應盡量避免填寫重要的個資,留下的資料愈少愈好。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保障自己的隱私權及個人資料,以免變成不折不扣的透明人都還不自知,讓不法集團或個人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