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慈悲與智慧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2011.11.17
1217觀看次
字級

當世界出現偉大的新建築時,即為全球焦點。一座世人矚目的新建築即將於今年十二月誕生,閃耀著文化生命與佛教世界的光芒,那就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這座磅礡建築的擘畫者是星雲大師。多年來他有一個深藏於內心的強烈願望:讓世人感受佛陀的精神。在建國百年的十二月,星雲大師實現了願望並把它獻給台灣百姓、華人世界、全球教徒。

這座占地一百公頃,歷時九年建造,位於高雄佛光山旁的紀念館,可以想像經歷了無數的艱辛、無數的心力及無限的期許。近幾年我都在佛光山渡春節。每次上山,想聆聽的是星雲大師的話,想看到的就是興建中的佛陀紀念館。每次走到現場,就震撼於紀念館的雄偉;每次離開,心中惦念這座偉大的建築真能如期完成嗎?

最近一次當我漫步在即將落成巍峨的建築群中,不論是仰望中央「本館」,或是遠眺「四諦塔」、縱觀「八塔」,從各個角度觀賞,對星雲大師的構思與用心,感動不已。

我不是佛教徒,置身佛陀紀念館的遼闊天地,怦然產生了三種感覺:

第一,這裡的「時間感」悠長

佛陀紀念館供奉佛牙舍利,回歸的是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教化。不只溯返深遠的佛陀之心,更前瞻於數千年之後,例如「地宮」,就是一個充滿未來觀的設計。

地宮收藏具有當代性與紀念性的文物,讓後世子孫藉以了解先人的歷史。將來每百年開啟一個地宮,四十八個地宮要經過四千八百年,這是多麼浩蕩的時間巨流。今年二月,我親身參加了「地宮珍寶入宮法會」;幸運的是,我有緣得以手捧珍貴文物「五穀磚」,放入地宮。

第二,這裡的「空間感」生動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書寫成文字、故事、歌曲、戲劇;現在,更透過佛陀紀念館,規畫成人人可以親近的空間。

想要禮佛、禪修的人,館內有佛殿、有修行小洞窟。想要參觀藝文展覽的人,館內有美術館。想要享受園林幽趣的人,有花木扶疏、山石錯落有致的「祇園」。想要餐飲小憩的人,有造型優美、窗明几淨的「滴水坊」。

不論大人、小孩、長者,都能在佛陀紀念館找到舒適的空間。這正是佛光山最能體會人心的地方。所有這些空間之所以令人留戀,就因為它的底蘊是在奉獻與行善。

第三,這裡的「人間感」細膩

我一直記得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解釋。他那種平易近人的說法,在館裡的「八塔」,看到了具體的實現。

八塔中每一座塔的二到七樓,是珍藏佛教文物的天宮,這是「佛說」的象徵;而每一座塔的一樓,有年輕朋友活動集會的場所,有公益基金的社會服務,有接待參訪者喝茶……,這都是「人要」的細膩規畫。

這三種時間感、空間感、人間感,融合了歷史與宗教、信仰與文化、生活與實踐,竟然能奇妙地和諧地匯聚在佛陀紀念館的「實體感」上。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倡導者,也是「台灣奇蹟」、「寧靜革命」、「台灣之光」的實踐者。他的一生,改革了宗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

佛陀紀念館是佛光山的新氣象,更是星雲大師盡一生心力所構造的心靈新地標─啟導世人追求慈悲智慧。(本文亦將在《遠見》雜誌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