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個個塑膠袋用完就丟,自己實在方便,但對於大地,卻是沉重負擔。
日前南港展覽館展出的「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有一區生活美學館,用稻草來布置展區,一眼望去,就有令人懷念的景致和氣味,令人忍不住想去觸摸稻草,它曾經是如此的接近大地。
這一區,說了許多碗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囍」字碗,是喜宴主人自己做的碗,他不想看到宴會結束後,那四面一拉的塑膠桌布,就把一切都包在裡面,丟棄了,並且他希望客人能把他做的碗帶回去。他是個陶藝家,他知道自己的創作來源取之於大地,他不要汙染大地。
另有一個補釘碗,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一個碗有裂痕就不用了,怎還會想把它補起來呢,當然,那是和當時環境有關。台灣早期人民的生活困苦,物資短缺,「補碗仔」這種行業也盛行,花小錢,就能圓一個碗,這是當時人們惜物惜福的生活。
今日的禮品包裝一層又一層,就算是紙盒、手提袋也都很好,其實這些物品都可再次利用或收納物品。正如《佛光菜根譚》提到:「會惜物,則能延長萬物的生命;會用錢,則能成就廣大的事業;會辦事,則能圓滿艱鉅的任務;會待人,則能聚集天下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