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科會昨天發表「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台灣地區在本世紀末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攝氏二到三度,雨量部分將呈現冬季減少、夏季增加的情形;颱風帶來災害的頻率也有升高趨勢,對於台灣未來的水資源調配和防災將是一大考驗。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由中研院研究員許晃雄帶領,台灣從一九一一到二○○九年間,平均溫度上升攝氏一點四度,比全球平均值高一倍,推算到本世紀末,上升幅度會達到二到三度,颱風或其他極端氣候帶來的雨量增加,未來台灣降雨狀況將朝「乾季更乾、濕季更濕」的兩極化發展。
許晃雄表示,根據統計,二○○○年以後,颱風為台灣帶來災害的次數變多,而未來在暖化氣候的條件下,颱風數量可能會減少,但強度反而有可能增加,所造成的強降雨,也提高災害的風險,政府相關部門在防洪應變操作及水資源管理上,應一定要有更積極的作為,把極端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降到最低。
多個預測模式另顯示,未來極高溫的發生日數將大量增加,極低溫日數則會大量減少。一旦夏季持續高溫的熱浪發生頻的頻率大幅增加,勢必會衝擊將對能源使用、健康照護及農業發展等領域帶來衝擊。
隨著氣溫的不斷攀升,台灣的雨量也呈現兩極化,冬乾夏雨的情形更明顯。原本雨量就少的冬季,未來的雨量更少,而常洪澇成災的夏季,雨量則愈來愈多。大多數的模式都推估,台灣未來原就少雨的冬季,未來平均雨量會再將減少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二十二;雨量原多的未來夏季,平均雨量還會則增加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二十六。
這種多雨季節的雨量增加,而少雨季節雨量減少的未來一發展趨勢,將對台灣未來的水資源調配帶來挑戰。許晃雄認為,造成這種氣溫及降雨量明顯變化的原因,肇因於不外乎人為因素及自然因素兩種,但因火山爆發、太陽能量變大變小等自然因素難以掌控,我們只能從人為因素著手,除了落實節能減碳政策外,也要積極尋找新的替代能源,盡量降低把這種極端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降到最低。
他強調,未來二、三十年是個關鍵,唯有多管齊下,積極尋求各種可能性,我們才能避開即將來襲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