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皈依三寶典禮時,師父曾開示說,禮佛十二拜要拜半小時。可是我無論怎麼拜,也都只要花幾分鐘就拜完十二拜。那天心血來潮算了一下,如果十二拜要半小時,一拜就要兩分半鐘,弟子學佛不久,不知如何善用這兩分半?
福報禪師答:初學佛時,有很多人不習慣佛教頭面接足的禮佛方式,最主要是一時無法超越傳統「卑躬曲膝」的概念,因為放不開,所以就匆促禮拜,急起急落。有一句話形容禮佛說「當身軀漸漸的拜下去,我慢的心也就漸漸轉化為柔軟慈悲」,有了這個前提,你禮拜的身形,就會成為全世界最美的姿勢。這麼美的姿態,當然不能讓它如曇花一現,而是要緩緩的享受這猶如蓮花開闔的況味了。
除此,禮佛也可以有些方法,例如專注在每一個動作:合掌、彎身、膝跪、頭面頂禮,念頭皆應清清楚楚、放慢身心,翻掌接足時,先不急著起身,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慈悲歡喜籠罩全身;或念佛菩薩聖號十聲;或誦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您也可以默念一遍「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一誦一拜,隨著默誦緩慢拜下。
總之,在禮佛當下,要能心無旁鶩,先調伏急躁之心,專心一意與佛菩薩相應,若是動作急燥,心也跟著紊亂,如何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呢?經中載有七種禮佛之法一為我慢禮……身雖設拜,而內懷我慢;二為求名禮……但為要其修行名譽,而實無慇重之心;三為身心禮……身口意恭敬供養,無有異念;四為發智清淨禮……慧心明利,達佛境界,內外清淨,虛通無礙;五為遍入法界禮……想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六為正觀修誠禮……攝心正念,雖對佛身,即是自禮自身佛。七則是實相平等禮,謂人禮佛……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
最後,拜佛要拜得歡喜、拜得寧靜、拜得自在,依自己相應的方法,不必為一拜要多久時間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