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因化療後嘔吐的副作用想放棄治療。醫師指出,多數人以為化療嘔吐無法避免,只能拚命忍耐,事實上,有止吐劑可預防或緩解。
台灣癌症基金會二○一一關懷癌友調查計畫,問卷調查二百八十四位癌友發現,化療後的副作用,感到疲憊的有八成一、噁心嘔吐的有七成一,進一步分析數據,有七成八的癌症病患曾有噁心嘔吐的經驗,且女性發生比例有八成三,高於男性的七成。
三十四歲的鋼琴老師許小姐,罹患二期乳癌,第一次化療,每天經歷五到六次的痛苦噁心嘔吐,一吐就是三到四天,情緒低落更食慾不振,三天只吃了兩顆蘋果,工作被迫停擺,「忍」了三次化療下來,才知道有藥可吃,能夠正常進食和工作。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台北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化療後噁心嘔吐,臨床上,的確常造成癌症病患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不願意接受化療、甚至治療到一半就「落跑」的最大原因。
嘔吐影響有多大,調查顯示,有七成三的癌症病患曾因此影響食慾,一成有食道發炎,發生營養失調,另有一成五,缺乏體力完成療程;五成八心情低落,更有四分之一的人曾想放棄化療。
賴基銘指出,化療後嘔吐都有止吐藥物可緩解,不過臨床觀察,病患多數誤認為嘔吐無法避免,選擇忍耐,回到家後發生嘔吐多半未向醫師主動反應,錯過用藥時機。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整理出化療易嘔吐的八大癌友生理特徵,包括五十歲以下、女性、懷孕期間曾嚴重嘔吐、沒有飲酒習慣、易疲憊、曾有暈車等動暈症、化療前進食或睡眠不足和曾有化療嘔吐經驗,化療前最好向醫師諮詢,做好止吐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