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與蒙藏委員會合作,即日起至十月二十二日止,共同辦理「靈動高原」藏戲面具展,共展出藏族經典劇碼面具約四十件,不同角色的面具,使用不同的底色,是藏戲面具的一大特色。
藏戲的藏語音譯「阿吉拉姆」,為「仙女大姐」之意,或簡稱「拉姆」(即仙女),起源包括「民間歌舞百藝雜技」、「民間說唱藝術」與「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等三個方面。藏戲劇種流派眾多,傳統劇目現存二、三十種,其中經常演出的八種,合稱「八大藏戲」。
藏戲分白面具派和藍面具派,兩者除了在化妝、唱腔、表演有所區別之外,最明顯的差別在於溫巴(漁夫、獵人)所戴的面具:白面具派戴山羊皮面具,而藍面具派則戴製作精美的藍面具。
藏戲中的宗教面具,造型與跳神面具相似但較活潑、多變化,呈現濃厚的世俗藝術色彩。藏戲面具根據材質和造型可區分為平板式軟塑、半立體式軟塑、立體式硬塑、立體式軟塑等四類,以平板式面具的樣式最多。最簡單的平板面具,在一張皮上挖出三個洞作為眼睛和嘴巴,加上眉毛、鼻子、鬍鬚,即告完成;精緻的平板面具,以藍面具為例,使用皮革、藍布或藍呢精製,搭配許多華麗的裝飾,極盡絢麗精巧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