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宣揚台灣多元文化,由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書院」陸續在紐約、休士頓和洛杉磯三個據點開幕,主要在推廣華語文和正體字,兼及茶道、書法等課程。開幕時特別邀請雲門舞集到現場演出「屋漏痕」及「董陽孜書法展」打頭陣;未來還要推出故宮國寶、台灣電影以及夜市小吃,以展現台灣的文創和軟實力。
有人認為台灣書院是針對大陸的孔子書院而設;孔子學院是大陸為了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而設立的官方機構,在八十多個國家分別設立,已經多達五百家,對各國家的確有相當的影響。但也有負面評價,除了傳播漢語外,同時也傳播意識形態,意圖影響各國對中國大陸的評價。
孔子書院與海外的大學合作,課程較為制式,教學欠活潑,大部分都是免費上課。有教普通話、漢語、詩詞、古文、書法,最近有些地方開了孔孟學說與中國當代社會的課程;舉辦孔子故鄉文化之旅、漢語水平測驗,讓外地人實地理解中國大陸現行的經濟、法制以及人文風情。
相較於大陸的文化課程,台灣的文化能夠展現出更多元風貌,因為台灣文化在政府遷台之後,融合了西方文化、日據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原住民文化,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具足了深沉的背景,如雲門舞集、明華園歌劇、亦宛然掌中劇、優人神鼓;不同門派的太極拳和書法,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大陸由於文革時期把傳統文化鬥垮、鬥臭,中斷了幾十年,不像台灣還繼續傳承著傳統儒釋道文化;而大陸對西方文化只信奉馬列主義,不像台灣接受各種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思潮;當然大陸也沒有太多外來文化的浸潤,不像台灣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
以文學來說,民國六十七年間台灣曾經發生過鄉土文學大論戰,當時台灣文學蓬勃發展,有大陸來台的軍中文學、西方的現代文學、日據時代的日本文學、本土的鄉土文學,後來由於論辯各方尊重文學自由,政府終究沒有干預,在這樣自由的氛圍之下,使得台灣文化能夠在今天綻放出自由的花朵。
從文化的深度、內涵、精緻、多元等各方面比較,台灣文化相對於大陸文化展現出更活潑的風貌,茶道、花藝、書法、太極拳等實用性的文藝活動接近生活且富有逸趣,比較能吸引人,但較難在短時間引入文化的門道中,一窺文化底蘊。因此,要讓外國人理解蘊含傳統的台灣文化,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從這一點來看,台灣書院教學的人才應有較高的水準才能達成使命。
兩岸之間的競爭是一場文化的競爭;政治在幾年以後,畢竟都將灰飛湮滅,留下的只有文化,誰的文化主導歷史的未來,誰就是未來的王者。台灣書院和孔子書院表面上是向世界展現軟實力,實際上卻是一場文化之戰,「深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和「深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誰能主導中國未來的文化路向,拭目以待!